
源自心底的感激
■ 王树杰
我现在也不知道《聊城日报》的具体创刊时间,但是,我和她美丽的邂逅,是在1986年的春天。
当时,我正在家乡上高中,是学校学生会的宣传部长,兼任本班的语文课代表。那天,因为要出一期黑板报,我去语文老师办公室找材料,看见张刻老师的桌上摆着几张《聊城日报》,就拿起来浏览。张老师说,拿回去看吧,这是咱们市刚复刊不久的市委机关报,关于聊城的大事小情都在上面。
张刻老师德高望重,才华横溢,不仅语文课讲得精彩,还不断在报刊上发表一些文学作品。我很崇拜他,他也很喜欢我。听了他的话,我就把报纸带回教室,和同学们一起看了起来。那时的《聊城日报》,还是一份黑白版的周二小报,但就是这样一份看似不起眼的报纸,极大地开拓了我和同学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进入到一种“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境界。
参加教育工作以后,单位每年都订阅《聊城日报》,这给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后来,我又自费订了一份聊城日报社旗下的《聊城晚报》,并加入了其读者QQ群,开始试着给副刊版投稿。
2021年6月25日,星期五,下午送走最后一批学生后,我拿出手机,点开《聊城晚报》读者QQ群,发现我一个半月之前投的《赶不走的老师》见报了!
《赶不走的老师》是我以张刻老师为原型,写的一篇散文。作品见报后,很多年没联系过的同学都打来了电话,让我们一下子穿越时空,回到了往日快乐的时光。
2021年10月上旬,聊城市作家协会发展会员,根据要求,需要上报一定数量的在纸质报刊发表的文学作品。申请时,我就把《赶不走的老师》这篇文章也加了进去,成功晋升为聊城市作协会员。
回首和《聊城日报》相识相知的这些年,我感慨良多。她为我开辟了一片新天地,让我在为梦想而奋斗的路途上充满了前行的动力。想到这些,我的心底,就涌起一种温暖的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