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村传统文化为乡村振兴赋能

■ 孙兆燕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作为农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主要表现形态,农村传统文化在乡村发展中起着铸魂和赋能的重大意义。

临清是著名的运河名城、千年古县,农村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底蕴深厚。近年来,临清市大力传承和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注重用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淳朴乡风、推动乡村经济发展,赋予乡村振兴强大活力。

加强阵地建设,持续优化公共服务。临清市坚持民生导向,突出“文化惠农”,推动农村精神文化建设。临清市政府先后投入1000余万元,对全市16个镇街综合文化站、600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进行了内部设施提升,全市5个综合文化站被评为山东省上等级文化站。创新推行农家书屋外包管理模式,在广泛征求农村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将部分农家书屋闲置的阅读资源转移到公共场所或退休教师和阅读推广人家中,使村内阅读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农家书屋利用率显著提升。推行“农家书屋+学校+家庭+图书馆”全民阅读新模式,把农村家庭打造成精神文化建设新阵地。

文化建设是一项长久、持续性的工作,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今后临清市还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调动企业、个人各个层面积极性,探索科学、有效、合法的投融资方式,形成多渠道资金投入合力。同时,设置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资金进行有效监管,把有限的专项资金用在刀刃上,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多措并举,扎实做好乡土文化遗产保护。临清市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出台《关于建立临清市文物保护工作协调机制的实施意见》,成立临清市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文物执法巡查,文物安全通报、约谈和责任追究等制度,保障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置工作的扎实推进。召开全市文物工作推进会,对全市重点保护文物进行普查、安全排查,整理归档全市文物保护单位巡查情况记录。临清市现存不可移动文物182处,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7处,其中世界遗产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5处。

扎实做好“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实施非遗项目、传承人、传习所、生产性保护基地、生态保护区“五位一体”工作模式,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以传承人的培养为核心,以融入现代生活为导向,在推进非遗保护法规建设、项目管理、传承传播、宣传展示、整体性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截至目前,临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达244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11项,聊城市级38项。积极组织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帮助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授徒传艺等传承活动,常态化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景区”等服务活动,助推“非遗”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传统文化产生于农村,农民既是传统文化的接收者,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今后还要进一步激发农民主体意识,为文化传承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整合资源优势,促进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临清市立足本市农村实际,在对全市各乡村自然资源、农业生产和风土人情进行有效整合的基础上,将不同特色的镇街资源有机串联,不断拓展乡村农业发展的文化空间,加快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深入挖掘魏湾、戴湾等运河沿线城镇文旅资源,打造运河特色小镇和海棠园、“先锋红谷”等乡村旅游景区,已创成山东省红色文化特色村2个、景区化村庄1个。魏湾镇李圈村入选山东省乡村旅游重点村。

为避免同质化、雷同化的趋势,临清市还应立足自身特色,坚持文化赋能,彰显地区特色,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品牌建设,深入发掘各村文化内涵。结合当前市场发展和人们审美需求,进行创意创新化设计,打造体现当地“乡土、乡情、乡韵”特色的品牌和产品,为旅游载体注入农村文化元素。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实现农文旅融合互推互助,共同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临清市委党校)

2023-12-07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42510.html 1 让农村传统文化为乡村振兴赋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