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聊城日报》第10000次与您相见
■ 本报编辑部
今天,《聊城日报》第10000次与您相见,美好亦如初见。
10000期代表着一万个日夜,《聊城日报》始终与聊城历届党委、政府,与聊城人民,与这座城市紧紧融为一体,共同见证成长。
《聊城日报》作为市委机关报,1958年创刊,1961年停刊。1985年1月1日,伴随着新年的第一缕晨光,复刊后的第一份《聊城日报》带着缕缕墨香,重新走进了聊城人的视野。
38年间,在每个重大历史节点,《聊城日报》责任在肩。我们在全国率先推出张海迪、孔繁森等重大典型人物,把聊城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赢脱贫攻坚战、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等重大新闻事件推向全国;记录了聊城从“撤地设市”到“江北水城·两河明珠”的城市品牌响彻大江南北;从京九铁路开通的“天下不敢小聊城”到济郑高铁载着聊城奔向新辉煌……
38年间,《聊城日报》像一本城市日记,在脱贫、战“疫”、创城、乡村振兴的关键时刻,从不曾缺位。自觉担当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光荣使命,用手中的笔和镜头、用坚实的步履,见证和记录了聊城“事争一流、唯旗是夺”的奋斗姿态;见证记录了聊城获得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等一项项殊荣……油墨芬芳中,文图并茂地感知一个时代的脉搏;铅字灰纸里,满腔热忱地聆听一座城市的心跳。
端详这第10000期《聊城日报》的大样,我们心潮澎湃。这一万卷的时光,背后是记者数十年奔波水城大地的身影,是编辑上万个夜班字斟句酌的艰辛,是几代聊报人日复一日无怨无悔的付出。
从第1期、第10期、第100期、第1000期到第10000期,从4开小报到对开大报,从黑白到套红再到全彩,从“铅与火”到“光与电”,从一纸风行到纸、屏、端共振……10000期报纸铺陈的是38年汩汩流淌的时光,是水城大地改革开放沧桑巨变的动人史诗,是时代烙在纸上的深深印痕。
我们记录历史,历史也铭记我们。今天,从1走到了万;明天,将从万开始走向新的1。
2022年12月30日,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挂牌成立,《聊城日报》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形态多样、手段先进的全媒体聚合,为我们提高办报水平、提升传播能力带来了重大机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继续深耕本土,扎根基层,创新方法手段,将“深刻”的内容讲得“生动”,把“有意义”的宣传变得“有意思”,努力推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以更加昂扬奋进的姿态,书写下无愧时代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