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网络普法工作的探路人
——记2023年度法治人物侯云灏
■ 本报记者 王军豪
随着互联网日益成为推动发展的新动能、维护安全的新疆域、文明互鉴的新平台,网络法治在构建更加和平安全的网络空间上意义重大。
中央网信办网络法治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研究员侯云灏用创新的思路,为新时代网络普法工作打开了局面。同时,他在基层针对不同群体采用务实举措,为网络普法做出了实效,成为新时代网络普法工作的探路人。日前,侯云灏被评为2023年度中国法治人物。
侯云灏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制定并推动以中央网信委名义印发指导意见,统筹网络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和基础研究整体推进、协调发展;他指导中央重点新闻网站推出“学法时习之”“法治护我心”“E法护未来”等重大主题宣传项目;他指导开展“E路护航 E路平安”青少年网络保护系列活动,做好民法典宣传月、国家安全教育日、反诈宣传教育等主题普法宣传。
他借势而为,利用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中国网络文明大会、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等活动推动中国网络法治建设对内对外宣传;他组织开展全国网信系统普法队伍调研,指导各地初步建成包括专家学者、普法志愿者等在内的千余人网络法治宣传队伍;他编印《全国网信系统网络普法优秀案例》,打造“全国网络普法行”品牌活动,指导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和主要商业网站平台开设法治频道、栏目、专题,推动普法阵地迭代升级。
他是一个博古通今的学者,面对全新的网络化、数字化时代,以历史的思辨探求法治强国的“最大增量”;他是一个笃定信念的追梦者,在虚拟与现实之间,从“网络普法”到“普网络法”,上下求索!
网络普法,沉甸甸的4个字,该如何理解?“网络普法有两重内涵,一个是用网络普法,另一个就是普好网络法。用网络普法,就是把互联网当作和报纸、电台、电视台一样的媒体来普好法,普网络法主要是网信部门要把网络的法律法规普好。”侯云灏解释道,网络普法至少有四个层面的内涵:法律知识的普及是最初的层面;再高的层面就是法治意识的培育;第三个层面是法治能力的提升,就是要学会运用法治方式、法治思维来化解矛盾;而最高的层面就是树牢法治信仰。
网络普法要落地生根,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实现。今年的“全国网络普法行”活动走进广西,把普法活动跟唱山歌大赛结合在一起;走进四川,点亮了四川一座座城市……
网络普法门槛并不高,但要做好也不容易。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网络普法关系亿万网民的切身利益,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共同构建一个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
“就针对性来说,针对不同的群体不能再采取千人一面、大水漫灌的普法方式,而应采取千人千面、精准滴灌的普法方式,实行精准的个性化普法服务;就实用性来说,人民对法律的需求就是网络普法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这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要求。”侯云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