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

■ 孙兆燕

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的“根”与“魂”,对增强村民文化自信,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临清市积极挖掘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推动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坚持民生导向,深入推进文化惠民。临清市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积极回应群众需求,精心组织实施各项活动,不断提升群众文化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

临清市制定《2023年“一村一年一场戏”惠民演出工作方案》,进一步建立健全多种演艺形式有机结合、群众需求和演艺资源精准对接的文化惠民演出机制,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盛宴。推进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作,截至今年第三季度,已放映5200余场,极大丰富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开展主题阅读活动、省市县三级联合购买演出,举办广场舞、合唱、面塑、古筝、二胡等公益性培训260余次,真正让“文化惠民不出家门”。

农民既是文化的享受者,还是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和发展者,今后在开展活动的同时,也要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将“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让文化“种子”延续传承,使更多群众享受文化惠民政策福利,并且参与到文化传承发展中来。

坚持共建共享,探索文化传承新路径。近年来,临清市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新路径,鼓励吸收支持多元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吸引更多村民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及传承。

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契机,积极鼓励乡贤、优秀青年回归家乡参与到修建文化广场、建设村史馆、保护当地文物等活动中,增强农民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金郝庄镇刘芳庄村在14名本土家具企业家和专业协会工作人员的号召下,自筹资金25万元,对几处村内文物进行了保护修缮,并修建了文化广场,文化广场现已成为村民茶余饭后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创新推行农家书屋社会化管理模式,将部分书屋阅读资源流转到家庭图书馆、村卫生室、超市等公共场所,鼓励退休教师、阅读推广达人等参与到农家书屋的管理中,有效破解农家书屋房屋紧张、管理人员紧缺的难题,提高书屋利用率。建立、扶持专业文化队伍和民间文艺社团,实现文化队伍多元化发展。同时,加强同社会演艺机构的合作,在社区、村居开展高水平巡回演出活动,形成群众主动了解传统文化、自觉传承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今后,临清市还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地区的组织领导,激发企业、村民、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构建高效的多层级互动的文化保护传承模式,共同挖掘农村传统文化,促进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坚持文旅融合,助推文化传承发展。当前,文旅融合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态势,已成为影响文旅产业和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传承发展农村传统文化的有力抓手。

临清市依托本地独特资源,积极推进谋划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项目,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现已打造以黄河文化、运河古城、特色文化、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文旅项目共计33个,完成立项6个。贡砖文化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列入山东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2023年重点项目。

文旅融合是一个系统化、长期性的工程,需要政府在此过程中发挥组织和引导作用,提前谋划,避免出现过度开发、破坏性开发等行为。鼓励开发方深入挖掘当地传统文化,将旅游项目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打造具有鲜明乡村特色和深层次文化底蕴的旅游消费精品,实现旅游项目开发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良性互动。

〔作者单位:中共临清市委党校,本文系2023年度聊城市社会科学规划“文化传承创新研究”专项一般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NDYB2023146)〕

2023-12-21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43260.html 1 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