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 孙玉荣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乡村高质量发展,人才是关键。孔繁森把人生追求与祖国和人民的需要结合起来,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困难、最艰苦的地方去干事创业。作为新时代青年,要以孔繁森为榜样,践行孔繁森精神,到广阔的农村去,发挥特长、壮大产业、带动村民增收,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鼓励青年到艰苦的一线吃苦磨练、增长才干,放手让青年在重要领域和重要岗位上攻坚克难、施展才华。青年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观念开放且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能够创造性地调动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等发展要素的关键作用,能够破除乡村传统的发展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茌平区耿店村这几年有百余名青年返乡从事农业生产,光85后就有近50人,“棚二代”成了名副其实的新生力量。为吸引优秀青年人才返乡创业,全国人大代表、耿店村党支部书记耿遵珠带动党支部充分利用麦收、秋收及过年等机会,向回村的年轻人实事求是地宣传大棚种植的收益,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配套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翻盖楼房,兴建卫生室、幼儿园、小学等各项配套服务设施,切实帮助返乡青年消除后顾之忧。正因为村子里配套服务好、收入有保障、生活有品质,所以回村的青年越来越多。目前,在耿店村,最多的1人建起了21座大棚,年收入上百万元。
周润秋是一名硕士研究生。2021年她回到家乡度假区太平新村后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两委”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带动多名原本在外打工的青年回到家乡,利用村里废弃坑塘开展锦鲤养殖,每户年收入达到20多万元。
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聚焦破解村“两委”干部后继乏人难题,探索实施系统化、精准化培养村级后备干部的“U40优选计划”,重点从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创业大学生、复退军人、致富能手等热衷于新农村建设的人员中选拔四十岁以下的有志青年进行培养,极大激发了青年人才参与乡村振兴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了青年人才踊跃投身农村、振兴乡村的热潮。
职业教育必须利用好自身优势,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乡村振兴输送更多的可用之才。近年来,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将孔繁森精神的教育寓于大思政课中,结合在校生专业特点开展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回乡发展的职业理想,激发其建设家乡的劳动热情,让他们愿意为乡村振兴发挥自我价值,每年都有大批学生投入乡村建设中去。
〔作者单位: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系2023年度聊城市社会科学规划“孔繁森精神研究”专项一般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NDY132023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