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让千年运河文化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 王颖

2019年,为保护大运河文脉、彰显运河文化魅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核心工程”——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应运而生。为此,2021年5月,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出台了《大运河(山东段)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实施方案》。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深入阐释和生动展现大运河在推动中国历史和中华文明发展演进中的重要作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临清地处会通河与卫河(南运河)交汇处,得益于运河漕运,明清时期经济繁荣达500余年,临清钞关所收漕运关税居当时八大钞关之首。临清境内文化遗迹保存完好,是大运河重要节点城市。近年来,临清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精神,抢抓国家建设大运河文化公园机遇,不断深化文物保护利用改革、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积极申报大运河遗产会通河临清段省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把优秀传统文化和大运河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旅游发展、文创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开展文化“两创”工作,使文化保护传承更加高效精准、文旅产业发展更具内涵活力。临清市已挖掘保护不可移动文物182处,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项、省级11项,打造4A级旅游景区1处、3A级2处。

坚持保护为先,深化研究阐释。临清建立健全全市文物保护协调机制,编制临清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洲运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等规划方案,打造文物保护专业人才队伍,开展文物资源普查和古民居调查、征迁、保护维修工作,完成运河环境提升、龙山公园建设、运河钞关布展和环境整治等工程。联合高校智库,系统梳理临清运河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齐鲁文化、名人文化、名著文化等资源,摸清文化“家底”,加强历史文化研究阐释,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中洲古城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加快活化利用,挖掘转化潜值。作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临清深入挖掘大运河、黄河非遗资源,完善非遗项目名录体系,健全完善重点非遗项目传习基地、传习所和非遗工坊,壮大传承队伍,开展传承传播。建设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协同创新中心齐鲁(临清)研究基地,举办具有临清地域特色的“非遗+旅游”线上线下活动,打造“临清·尚礼”文创品牌,进一步加大优秀文创作品的市场转化率。加强交流互动、展示传播水平,2023年成功举办大运河(临清)文旅融合发展高峰论坛,有力提升了运河名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强化统筹引领,塑强城市品牌。临清实行“专班+公司”工作机制,大力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文旅融合发展、全域旅游等重点工作。充分发挥国有平台公司优势,采用“政府引导、国资撬动、社会参与”模式,高标准编制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构建“一心两带六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坚持打造宛园、东宛园、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强点”,推进东宛园A级景区创建、运河文化旅游景区业态丰富、宛园景区精细化,打造临清旅游核心吸引力。积极构建“官媒+自媒”大宣传格局,注重引流宣传和氛围营造,扩大临清文旅品牌影响力。2023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临清成功举办中国大运河(临清)非遗美食文化季,完美融合戏剧、国潮和美食等文旅元素,激活假日文旅市场。

作为运河文化名城,临清市树立系统思维,把历史文物和运河文化的保护利用有机统一起来,探索新时代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新路径,创建具有“三朝漕运盛景、明清市井文化、文物活化利用、文旅融合发展”显著特色的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在大运河国家公园建设中彰显临清名片特色,让千年运河文化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作者单位:中共临清市委党校,本文系2023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临清运河文化挖掘保护利用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NDYB2023092)〕

2024-01-18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44582.html 1 让千年运河文化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