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
■ 李娜
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认为,物质生产的实践具有决定性、基础性作用,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直接最有效的要素。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更加先进的生产力要素——创新。创新在实践中对高质量发展的推动、支撑作用已逐步显现,并日渐成为引领生产力发展的第一动力。新质生产力是对工业文明时代传统生产力理论的超越与扬弃,是对几十年快速发展实践的理论跃升。新时代要继续在实践中深化对新质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加快形成和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在实践、功在实践,不仅需要一般性的实践,更需要高水平、高质量的实践。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把握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在建设以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背景下,立足本地资源环境特点、区位条件、功能定位、经济基础,找准地方特色,以确定新质生产力发展着力点,和市场对接,确定主攻方向,保持定力,有所为有所不为,打好“特色牌”,走稳“务实路”。以产业为支撑、以项目为载体、以创新为突破,走好差异化特色化协同化发展路子。把握本地区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定位,积极服务和主动融入国家战略,为国家发展全局贡献地方力量。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把握好新旧产业的关系。科技的发展必然会带来产业更迭,重塑产业结构体系,必须解决“新”与“旧”“去”与“留”的问题。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简单地放弃传统产业,而是要在尊重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一方面做好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以“旧”换“新”,坚持立破并举、扬弃结合的原则,对基础优势明显、转型发展空间广阔、前景良好的传统优势产业进行引导升级,顺应产业价值链延伸与智能化升级趋势,推动产业再造。同时,对“徒有虚名”、附加值低、缺乏转型潜力的落后产业进行选择性淘汰。另一方面,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依靠创新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培育壮大发展新兴产业,以科技创新激发动力活力。加快推动“新”“旧”产业同时发力,实现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提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把握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导力量。先进技术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来讲,本身具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生动力,但是要实现“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通过新型举国体制解决重大‘卡脖子’技术和产品问题”,必须把政府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好二者各自的作用。一方面,要更大程度发挥分散决策的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以市场的力量促进高水平科技创新与国际创新链、产业链、数字链、生态链的对接,畅通国际国内科技创新发展双循环,让市场在创新资源优化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要更好地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改革中的积极作用,大力引导创新资源特别是那些无法依靠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的资源向关键技术领域集聚,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加快构建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生产力带来飞跃式发展,新时代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把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中共聊城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