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质生产力加快文旅深度融合

■ 徐锡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中共聊城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体会议指出,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的目标,就是加快建设富强、创新、开放、美丽、幸福、奋进的“六个新聊城”,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奠定坚实基础。

当前,我国数字技术发展迅猛,现已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尤其是城市文化、宣传、生活方面,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变化。聊城,是被黄河与大运河眷顾的“两河明珠”城市,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有故事,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展现聊城的“漫”生活,让城市文旅产业更上一层楼,成为创新发展的一道必答题。

政策释放新动能。《聊城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动全市旅游业向全域化、精品化、智慧化、国际化发展,搭建以黄河、运河、阿胶、水浒、水上古城等为载体的一流旅游产品体系,打造国际知名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聊城市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推进工作方案》和《关于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运河文化助力聊城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从规划体系、遗产保护、艺术创作、项目建设、公共服务、产品供给等方面明确工作任务。

文化讲好新故事。传统并非食古不化,文化亦非曲高和寡。近年来,聊城市众多文化企业不断探索内容生产与消费全流程数字化转型,优秀传统文化焕然一新。线下展览方面,春节期间,多家博物馆开放营业,市民游客争相前去打卡。在新技术应用上,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的《飞阅大运河》利用数字技术,让观众体会到全景视野穿越京杭大运河全段。从江南水乡,到齐鲁风韵,再到北国风光,以自南向北的地理线路为画面线索,以虚实结合的视角,感受一路改变的地貌,聚焦每一段运河最辉煌的景象。

高铁喜迎新客流。济郑高铁的开通,标志着聊城迈入高铁时代。“高铁+旅游”,对于聊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受《水浒传》的影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聊城的旅游业非常有亮点,甚至还有很多东南亚及日韩游客专门到聊城旅游。但彼时,聊城的旅游业除了自身品牌影响力外,交通区位也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讲,济郑高铁的开通,进一步为聊城的旅游市场赋能,增加了新的客源市场,对聊城的旅游业发展有重大利好。

城市大脑激发新管理。聊城城市大脑突出“能感知、能思考、有决策、有温度”,围绕精细治理、公共安全、产业赋能、民生服务、决策指挥五大领域,接入5万多路视频监控资源,汇聚20多亿条数据,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城市治理新模式,成为“数字聊城”建设最坚实的底座和支撑,为文旅监管和服务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条件,贯穿游前、游中、游后全流程的数字化手段,让一座座智慧博物馆、智慧景区乃至智慧城市跃然眼前。

〔作者单位:中共聊城市委党校,本文系2023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NDYB2023042)〕

2024-03-14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46984.html 1 以新质生产力加快文旅深度融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