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准确把握聚力攻坚突破的逻辑关系
■ 朱海波
2月19日,全市高质量发展暨“聚力攻坚突破年”动员大会召开,吹响了高质量发展和聚力攻坚突破的号角。我们要准确把握聚力攻坚突破的逻辑关系,解决好聚哪些力、攻什么坚、怎样实现突破的问题,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聚力是前提,攻坚是过程,突破是成效,高质量发展是目标。基于此,对聚力攻坚突破需要一体把握、总体把握。
聚力是前提,那需要聚哪些力呢?简而言之,就是聚四方面的力,可形象地用“内、外、软、硬”来概括。“内”是内驱力,即主观能动性,这是最重要、最持久的力量,要树立有解思维、争先思维,有雄心壮志把聊城发展好,绝不能自甘落后。“外”即借外力,当前,聊城区位优势更加凸显,成为贯通中原城市群与半岛城市群、连接京津冀和长三角的重要枢纽,要解开束缚、打开视野,树立开放、融合、共享的意识,善借外力谋发展。“软”即软实力,聊城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众多,水城特色鲜明,必须进一步动脑筋、下功夫,以新韵味、新诗意、新格调和新气象,放大“两河明珠”的独特吸引力。“硬”即硬件支撑力。这几年,聊城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交通条件更加便利,特别是高铁时代的来临,为发展带来无限可能。同时,教育医疗、养老托育、公共文化、体育健康等公共服务设施有了很大改善,公园城市、美丽乡村建设以及水网、老旧小区和街区改造取得了明显成效,城市发展的承载力更强、支撑力更大。
聚力是为了发力,那么发力的着力点在哪里?全市高质量发展暨“聚力攻坚突破年”动员大会安排部署的十二项提升行动,既是发力的着力点,也是攻坚突破的重点方向和领域,它解决的就是“攻什么样的坚”的问题。对这十二项提升行动,不要照本宣科,而要有正确的认知。从横向看,十二项提升行动既代表着不同的方向和领域,又是一个整体,因有独立性,故需发扬钉钉子精神,逐个攻破,因是一个整体,故需学会“弹钢琴”,统筹推进。从纵向看,十二项提升行动功在当代、难也在当代,但它是高质量发展的筑基工程,是推动全局工作取得突破的重要载体,必须全力攻难关、解难题。各级各部门要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大局观、发展观,善抓主要矛盾,做到纲举目张,把责任抓在手上、扛在肩上、放到心上,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既为一域增光,又为全局添彩。
怎么样实现突破,是重要的方法论。十二项提升行动,不是少数人、个别部门的事,而是一项千斤重担万人挑、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事业,要把聊城打造成干事创业的热土,让各种创新创造在聊城大地上充分涌流、热辣滚烫。要在全社会锻造一竿子插到底的实干精神、搭把手的合作精神、敢于亮剑的攻坚精神、坐得住冷板凳的奉献精神和破“心中贼”的纯粹精神,鼓励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事实雄辩地证明,按部就班只能守摊子,跳起来摘桃子才能闯路子,要在全社会涵养敢于走出舒适区、勇于闯“新蓝海”的社会风气,鼓励人人争先、快马加鞭,以一流的工作作风、浓厚的干事氛围推动十二项提升行动破圈、出彩。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也是发展目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让宏伟目标变为现实,就要扎扎实实地从十二项提升行动做起,以十二项提升行动的量变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质变,这个道理是不难理解的。
(作者单位: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