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风起正清明
■ 张颖
又是一年春草绿,梨花风起正清明。在清明的盎然春色里,梨花是最为出挑的一抹亮色。
清明前后正是“梨花万朵白如雪”的时节,日渐和煦的春阳沐浴着天地万物,办公楼前那一树梨花灿然绽放,满树的洁白繁花让整个院子都明亮起来。
清明时节,万物吐故纳新,大地生机勃发,正是一年中最为美好的季节。《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为特别的一个,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重要的传统节日,既有扫墓祭祖缅怀逝者的肃穆感伤,也有踏青赏花享受春光的惬意美好,有着自然与人文的双重内涵。
传统的清明节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据说清明节最初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设立的: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曾经在流亡途中受困,危难之际介子推割肉奉君,才让奄奄一息的重耳恢复了精神。可是,重耳论功行赏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于是介子推带上老母亲隐居绵山,从此不问世事。后来晋文公意识到自己的疏忽,赶紧派人去请介子推出山时,已经太迟了。在民间故事里,晋文公情急之下放火烧山,想把介子推逼出来。结果介子推与母亲一起抱柳死于大火中,临死前还不忘留书劝谏晋文公为政要清明。
晋文公真的火烧介子推了吗?据《史记》记载,晋文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连忙派人去请介子推。介子推避而不见,反而躲得更远。晋文公也不再强求,于是环山而封,将这块土地定为了介子推的封地。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追思,清明祭扫是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每到清明时节,亲情的羁绊总会让奔波在外的游子返回家乡参与扫墓祭祖,也让平时忙于生计而各奔东西的亲人有了交流的机会,让骨肉亲情更浓,让血缘纽带更紧,让故去的人走得安心,让活着的人活得更好。
人在回到故乡和离开时,最先、最后看到的都是家门口的树。房舍掩映下一树树洁白的梨花,最能抚慰游子的感恩与思念。梨花的白,白得柔软,白得娇弱,就连花瓣都是微微向内卷曲的,在和煦的春风里露出几分惆怅与忧伤,让浮躁的心慢慢沉淀下来,不染尘埃,亦不染悲喜。
梨花开,燕子来,清明前后也是踏青郊游的好时节。清明踏青的习俗由来已久,唐宋时期人们谓之“游春”。杜甫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的诗句流传;张先一句“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描绘了郊野踏青游人流连忘返的景象;吴惟信的“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更是写出了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清明时节,草色青青,杨柳依依,桃梨竞放,抛下凡尘俗事,出门看看风,看看水,听千遍莺啼,赏万朵繁花,满眼是春天的盎然生机,入耳是人们的欢声笑语,日暮时才兴尽而归,唯余堤上千万杨柳和尽情鸣唱的鸟儿,它们才是春天真正的主人。
古人的清明记忆被封印在美好的诗句里,在时间的长河里散发余香。对平时忙于工作学习的人来说,清明祭扫也是难得的放松机会。正如周作人《儿童杂事诗·上学》中写的:“龙灯蟹鹞去迢迢,关进书房耐寂寥。盼到清明三月节,上坟船里看姣姣。”沉重与轻松、悲苦与欢乐的融合,才是生活的常态。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流水般逝去的时光最终带走了我们曾经的生活和亲人的生命,就像一阵风带走了梨花香,但爱早已在记忆里生根发芽,让我们年复一年在明媚的春光里缅怀先人,也思考人生。
春光易逝,人的生命也是有限的。趁春风和煦,春光正好,枝头树梢迸发点点新绿,处处涌动春的生机,给自己一个放松的机会,看一看美好的春天,好好珍惜拥有的一切,好好享受现在的生活,用最流连忘返的笑容告慰逝者:我很好,请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