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化聊城黄河文化对外传播路径
■ 杨孟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精神文明与历史记忆的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聊城市是黄河下游的重要节点城市,境内沉淀了丰富多样、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提升地域文化和黄河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应该深入挖掘黄河承载的深厚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优化国际推广的策略和路径,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重视对外传播,转变思维模式。要认识到聊城黄河文化对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从文化自信的宏观角度看待黄河文化的对外传播,从区域与整体、个人与国家等多个维度来开展文化对外传播工作。聊城黄河文化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文化体系,包括历史、民俗、旅游、科技等多个方面,在对外传播时应突破传统思维模式,根据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特点,采取不同的传播途径,确保跨文化传播的稳定性,增强感召力。
创新推广模式,拓展传播途径。聊城黄河文化的对外传播应综合考虑多种有效方式,借助线上线下互动推介,加强跨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文化的传播需要多样化且方便快捷的平台,通过提供丰富、多样化的文化内容吸引更多的国际友人浏览信息。其一,通过黄河故事展演、黄河文物展出、黄河文化旅游等传播方式实现商业合作与文化交融,形成广泛的国际影响。其二,依托国家、省市的对外传播平台,积极探索面向海外广阔市场的对接措施,构建适应各国国情的数字化黄河文化活动中心、黄河文化传播学院等场所,从而打破传播壁垒。
建立传播体系,推动多元联动。聊城黄河文化的对外传播应充分调动和联合各方传播主体,包括政府、媒体、企业、高校与研究机构,多方协调、相辅相成。其一,政府应出台聊城黄河文化对外传播相关政策,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打造弘扬聊城黄河文化的知名品牌,利用其特色优势拓展海外产业,从而提升聊城黄河文化的对外传播影响力度。其二,通过政策优惠、专项基金等形式吸引黄河文化相关的专家、学者加入文化传播的队伍,以本地高校与科研机构为调查研究主体,深入研究、系统整理聊城黄河文化的发展历史和丰富内涵;吸纳翻译人才,提高黄河文化译介的质量。其三,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互补优势,拓宽多元传播渠道,创新和引领聊城黄河文化的对外传播。
传承和弘扬聊城黄河文化,是推进文化繁荣、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实现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高聊城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和传播的质量。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东昌学院,本文系2024年聊城市社科联“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专项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4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