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乡村 现代文明建设
■ 尉红梅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抓好农村移风易俗,让现代文明理念在乡村深深扎根。”建设乡村现代文明,是提振农民精气神、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为乡村振兴铸魂培元、让现代文明理念在乡村深深扎根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现代文明生活不仅仅包括越来越鼓的“钱袋子”,也要有越来越丰富的精神文化享受。乡村现代文明立足农村现代化具体实践,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仅对乡村社会秩序构建具有塑形作用、对民心具有凝聚作用、对经济发展具有驱动作用,还能够为农民追求多样化、高品质美好生活提供坚强思想基础、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新征程上,必须要扎实推进乡村现代文明建设。
大力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与城市相比,农村文化资源较为缺乏,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要改变这个局面,一方面要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向村庄、集市等末梢延伸,促进城市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增加有效服务供给,让更多的村民接触到先进、超前的发展理念,开拓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眼界,享受到以前难以接触的文化资源,满足他们日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要强化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农业文化遗产在种质资源、文化传承、景观旅游等方面的多种功能、多元价值。加大对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注重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让乡村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
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从2021年至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四年对移风易俗工作作出部署,旨在破除陈规陋习、营造时代新风新貌。很多地方对此下功夫、出实招、见真章,乡村风气不断向善向上向好。如聊城市茌平区充分发挥“一约四会”的积极作用,运用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积分制等方式,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取得良好效果。现阶段,我们要持续推进移风易俗,特别强调要多些人情味、少背人情债。要从群众愿接受、易实施、能见效的问题入手,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常抓不懈,厚植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勤俭节约等文明风尚的环境土壤。在移旧风、易陋俗的同时,充分挖掘向上向善、敬老爱幼、重义守信、勤俭持家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真正优秀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提振农村精气神。
始终坚持农民唱主角。乡村全面振兴要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要为农民而建。山东是农业大省,也是农民大省,打造什么样的乡村,关系着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推进乡村现代文明建设,要把农民需要放在第一位,走进乡村去了解农民需要什么样的乡村文化生活,从而确保乡村文化服从农民需要、交由农民决定。“村BA”之所以能火出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要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力创更多具有乡土味、烟火气的文化产品,使其真正成为乡村文化的创造者、参与者、受益者。
〔作者单位:中共茌平区委党校,本文系2024年山东省委党校(行政学院)“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专项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