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典籍《伤寒明理论》国际传播路径探索
■ 张子宪
成无己,宋金时期聊摄(今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人。其所著《伤寒明理论》是中医经典之一,更是伤寒学派的瑰宝,其深邃的理论与精准的治疗原则对后世影响深远。要让这份医学遗产跨越语言与文化鸿沟、走向世界舞台,英译便成了不可或缺的桥梁。其英译工作应聚焦于精准翻译、文化阐释、国际出版三个维度,开辟其国际传播的独特路径。
精准翻译:术语的“解码”与“再编码”。《伤寒明理论》中诸如“太阳病”“六经辨证”等概念,是中华民族医学思想与临床经验的结晶。其英译工作是一场跨越文化界限的对话,涉及对中医独特理论体系的“解码”(decode)与面向国际受众和传播的“再编码”(encode)过程。以“太阳病”为例,这一术语若译为Sun Disease,则如同将中医文化瑰宝误置于光怪陆离的表象之下,因为此“太阳”非天文学之太阳,而是中医理论中用以阐述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脏腑经络系统中的关键环节,宜采用中医术语传统译法,将其译为Greater Yang Disease。此处针对中医文化负载词的音译和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不仅精准捕捉了中医术语的精髓,避免了文化误读,还巧妙地在国际语境中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再编码”,从而展现了中医文化的精髓以及术语英译中译者的语言自信和文化自信。
文化阐释:跨越时空的对话。中医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其英译工作是连接过去与未来、东方与西方的文化桥梁,中医经典《伤寒明理论》的英译工作更是如此。这一过程是医学知识的精准传递,是东西方文化精髓的深度融合。在这一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译者需要发挥主体性、深入理解中医的精髓,将中医的复杂概念与独特文化意象以流畅自然的方式进行阐释并呈现给海外受众。以中医术语“脉阴阳俱虚”中的“脉阴阳”为例,这里的“脉阴阳”指的是寸口诊法的寸关尺部位,宜译为Yin and Yang Pulses (the cubit 尺and inch 寸 positions or the deep-level and superficial-level pulses)。此处以文内夹注的文化阐释形式弥补阴阳学说在译入语中的文化缺失,既体现了中医脉诊的细腻与层次,又将中医的阴阳学说融入其中,使得国外读者能够跨越文化鸿沟,直观感受到中医脉诊文化的魅力。
国际出版:构筑多元化的传播蓝图。在推动《伤寒明理论》“走出去”的征途中,构建多元化的国际出版渠道显得尤为关键。通过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出版社等学术高地,精心策划并推出《伤寒明理论》的译本,是提升其国际知名度的基石。目前,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发展使得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数字传播矩阵成为可能。如可以开设在线课程、发布英文科普文章与视频等,让国际受众跨越时空限制、亲身体验中医的博大精深,激发受众对《伤寒明理论》的兴趣与好奇心,从而让中医理论在国际学术界占据一席之地,引领学术研究的新潮流。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本文系2024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专项课题“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