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在激励担当作为中书写改革答卷

■ 李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激励干部敢于担当、积极作为”。随着改革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我们将遇到更多难啃的“硬骨头”。基层是距离群众最近的地方,基层干部处在改革攻坚的最前沿、社会治理的最末端,多元的群众诉求和千头万绪的繁杂事务,使其承受着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的双重压力。如何用好正向激励,激发基层干部敢于担当、锐意改革的活力,在实践中拓展改革半径,让各项改革举措精准落地,成为时代必答之题。

合理的选用机制。对干部担当最大的激励是正确用人导向。党中央多次明确提出,“鲜明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大力选拔政治过硬、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让有为者有位、能干者能上,特别是要打破论资排辈、照顾平衡的陈旧观念。明确担当作为的制度化导向,发挥职务职级杠杆效应,采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公推比选、竞争任职等方式,使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的基层干部脱颖而出。另外,推动干部队伍流动,也是释放激励效能的重要方式。打破身份壁垒和常规思维,推动机关和基层干部双向挂职、选派优秀干部到重要板块、对口条线部门脱产挂职,避免基层干部“一眼尽头的成长焦虑”,以激发基层干部攻坚克难的干事热情。

科学的考核机制。考核评价体系是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指挥棒”。基层工作直面群众,点多、线长、面广、量大,头绪众多,特别是随着各种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重心的不断下移,基层干部任务越来越重、工作强度越来越大,而相关要求越来越高、时间越来越紧。但是由于公共产出的无形性特点,很多任务是不可量化的,这就造成行为结果偏离了考核初衷,多头泛化的考核不仅费时、费力、费资源,还加重了基层干部负担,打击其工作的积极性。由此,应在明确考核目标的基础上,以可以量化工作绩效作为主体内容,杜绝多头、重复的考核,切实减轻基层干部负担。建立多维度、多要素、多层次的科学评价体系,以目标导向突出重点领域,综合考量显绩和隐绩,短期和长期的科学化评价,真正做到考核机制的精准公平才能成为有效激发基层干部担当作为的内在动力。

明确的容错机制。容错机制的本意就是为干事创业者撑腰鼓劲,以释放必要的激励效能。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时候不是干部“不想干”,而是“不敢干”。人的有限理性以及改革“深水区”的复杂性、巨大的不确定性以及风险导致决策失误和修正在所难免。比如在一些地方或者一些领域,原来的模式已经行不通了,迫切需要改革创新,寻找新的突破口。很多基层干部也有试一试、闯一闯的想法,但是因为没有先例可循,需要摸着石头过河,试就有错的几率,而错就可能要付出代价,往往出现“洗碗效应”。在实践中,一些地方的问责泛化、简单化,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基层干部敢想敢试敢闯敢干的活力。因此,必须建立明确的容错机制,在深刻领会“三个区分开来”精神及要求的基础上作出进一步细分。对于那些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那些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那些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要予以宽容和包容,让担当者放下包袱,大胆作为。

〔作者单位:中共聊城市委党校,本文系2024年聊城市社科联“聚力攻坚突破研究”年度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NDKT2024089)〕

2024-08-27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56454.html 1 在激励担当作为中书写改革答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