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先贤著述整理与弘扬研究

■ 谭小敏

明清时期,聊城作为“江北一都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历史上的聊城,重礼教而好文学,素有“文献之邦”美誉。《隋书》中记载:“今其人尚多好儒学,性质直怀义,有古之风烈。”明《一统志》则说:“习俗节俭,人多读书,士风彬彬,贤良宏博。”历代聊城人读书、藏书、著书不断,自汉代迄民国间,名家辈出,著述如林。聊城历代先贤著述不断,他们的作品,以丰富的思想、深邃的内涵,承载着历代聊城人廉洁自律、重民务实、刚直不阿、坚贞不屈、舍身为国的精神,成为聊城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聊城精神的传承平台,成为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

从时间上看,聊城著述总体上经历了从初期萌芽到蓬勃发展,最终鼎盛繁荣的发展历程。春秋时期至唐代,聊城著述处于萌芽时期。这段时期,文献著述零零散散出现,相对较少。宋金元时期,聊城著述处于蓬勃发展阶段,涌现了成无己《伤寒论注》、周弼《汶阳端平诗隽》等名作。明清时期,聊城作为南北交通要道,经济文化发达,聊城文献发展至鼎盛繁荣阶段。此时的聊城先贤著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不暇接。无论在质还是量上,都有了飞跃式突破与发展,聊城文化在齐鲁文化中逐渐占有一席之地,在全国亦有重要影响。在我们整理的320部聊城先贤著述中,明清时期著作为294部,占著述总量九成以上。这320部聊城文献中,有26部典籍被清代乾隆年间《四库全书》选录或著录,其中21部为明清时期著作。

从内容上看,聊城先贤在经学、史学、医学、兵学、文学等方面,颇有建树,诞生了不少名震全国的学术大家,对齐鲁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成无己的《伤寒论注》,是对张仲景《伤寒论》的首创注解。宋代严器之对其高度评论:“实前贤所未言,后学所未识;是得仲景之深意者也”。宋代王巩的《王定国诗集》较具创新性,著名诗人黄庭坚赞誉有加。明代大文学家于慎行于史学、文学造诣颇深,其《读史漫录》《笔麈》《谷城山馆诗集》《谷城山馆文集》等四部代表作被《四库全书》著录。如此多的作品被《四库全书》著录,这在山东文化史上都是罕见的,是对其学术水平的充分肯定。不仅如此,于慎行还关注桑梓文化,先后编纂了《东阿县志》等地方志,积极传承聊城人文,为我们留下了聊城历史的点点滴滴。

(作者单位:聊城市图书馆,本文系2024年度“文旅兴市研究”专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4158)

2024-09-11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57132.html 1 聊城先贤著述整理与弘扬研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