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服务新质生产力的职教体系
■ 金同元 徐洪祥 李英梅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先手棋,而职业教育肩负着为新质生产力前瞻性培养“新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
建立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动态优化机制。我市职业教育要深入贯彻落实市委“6293”工作思路,推进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适应区域产业发展。淘汰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落后专业;新建服务聊城区域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新专业,比如高端制造、化工等;改造传统专业,突出特色、优化专业;做强优势专业;培育紧缺专业。形成衔接产业链、匹配创新驱动、适应产业布局、与发展需求相一致的专业设置格局,形成对接产业、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专业(群)体系,有效提升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配度。
构建服务新质生产力的职业教育体系。一要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坚持面向产业、聚焦数智,以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的职业能力培养为逻辑起点,确定所需的技能领域、技能水平以及培养对象的特征等。二要重构数智化绿色化课程体系。职业院校应系统梳理发展新质生产力衍生的典型工作任务,充分吸收行业、企业意见,将他们关注的、实践中应用的技术技能、工艺和绿色法规及对应的职业道德、意识、态度、价值观等内容融入课程,并根据实践新进展及时更新课程计划等文件。三要创新智慧培养模式。搭建“人人、时时、处处”可学的智慧化数字教育平台、数字素养实践中心和实训平台,不断拓展数字化应用场景,扩大优质教学资源供给共享;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将人工智能技术贯穿教育教学和管理全过程、各环节,充分借助数字技术手段,深化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和教学评价改革,赋能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四要优化创新师资力量。要精心引进教师,坚持柔性引才、“飞地”引才和全职引才相结合,积极营造“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良好氛围,着力补齐师资总量不足、结构不优的短板;要潜心培育名师,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搭建发展平台,完善培育机制,着力分类培养业务精湛、业绩突出的教学名师、科研能手、技能大师;要悉心评价教师,着力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五要加强校企产业合作。职业院校要加强与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合作,利用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契机,实现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统筹职业院校人力、设备等资源,主动融入企业主导的科技创新、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提升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创新的能力。六要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制定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特点的评价标准,包括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创新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笔试、实操考核、项目评价、导师评价等,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建立评价结果反馈机制,及时向学生和教师反馈评价结果,帮助他们了解自身不足并制定改进计划。七要持续跟踪与支持。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和发展情况,为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提供依据。同时,为毕业生提供职业发展支持,如就业指导、职业规划、技能培训等,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实现自我价值。
(作者单位:聊城市技师学院,本文系2024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聊城市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NDKT202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