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树万树梨花开

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大唐仍处于鼎盛时期,还没有发生那场史上闻名的安史之乱,人们脸上有笑,眼中有光,心中有豪情,岑参也不例外。

三十九岁的岑参,怀揣着“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的大梦想,第二次出塞,于这一年秋末来到北庭,也就是现在的新疆地区。他是来投奔封常清的。这一年,封常清因战功见召,进京朝见,被授命为权知北庭都护,持节充伊西节度使。这次出塞,岑参是到封常清的麾下接替一位姓武的判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写于岑参初到北庭,接替武判官之际。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北地区春天来得晚,冬天却来得早,伴随一场飞沙走石、摧枯拉朽的北风,刚进八月,就纷纷扬扬飞起雪来。雪“飞”见风猛,风猛助雪烈,没有这卷地白草折的北风,这雪便算不上是边塞的雪。

下在天宝十三年的这场大雪,是从夜里开始的。早晨,岑参看到这被雪装扮起来的银装素裹的世界,不禁想到长安的梨花,写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样的奇思,让人觉得仿佛有迷蒙的水汽扑面而来,有梨花的清香涵在这清冽的水汽里,真好。“忽如”“春风”“梨花”,字里行间都隐藏着惊喜、赞叹。

雪花随风扑入珠帘,打湿罗幕,让锦衾也觉得薄,角弓冻得拉不开,盔甲冷得不能穿。由所见到所觉,天气奇寒,但珠帘、罗幕,锦衾又都是华美的、有光彩的,由这些器物上,可见气象见精神见士气。写雪,随着扑入珠帘的雪花由室外写到室内,接着又由感觉到的奇寒,由室内写到室外,这时候外面正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景象。室外正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而浓厚的云,沉甸甸地压着,一个“愁”字由写景巧妙地转入惜别。

在这样奇寒的大雪天,友人即将离别。送别的歌筵上,奏响了边塞特有的琵琶、胡琴与羌笛。人生豪迈,觥筹交错间是朋友的醉态、笑颜、谑语,当然更有谆谆嘱托。歌停宴罢已是黄昏,营门外,雪还在纷纷地下着。而那面在营门外高高挂着的红旗,已被冻住,北风用力地拽它,总拽不动。飞扬的白雪、冻住的红旗,互相映衬,都成了送别的背景。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到了轮台,送行的人停下了脚步,武判官在纷纷扬扬的大雪里,拍马而去,渐行渐远,山回路转,再也看不见。朋友已远去,而送别朋友的目光,却久久没有收回。正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曲中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等诗句中描写的那样,遥看朋友离别的方向,所见的只剩暮色里雪地上一串明亮的马蹄印记,向远处延伸……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一场下在天宝十三年的雪,下在古诗词里的雪,这是一场即使天气奇寒,也不饥寒交迫的雪,即使见证离别,也不低沉萧条的雪,充满奇思、奇丽、奇彩、奇情、奇峭、甚至带有奇香的,为盛唐做背景的雪。如果没有那场安史之乱就好了,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封常清被杀,岑参在兵荒马乱中离开北庭幕府,大唐由盛转衰……

■ 李艳霞

2024-12-06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61081.html 1 千树万树梨花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