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好“两河”故事聊城篇章
■ 魏泓茹
黄河和大运河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层文化记忆的符号,黄河治理和运河开凿相伴相生,黄河文化和运河文化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相互碰撞并融合,对中华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聊城是黄河文化与运河文化共同孕育的一座城市,代表中国商业文明的京杭大运河和代表华夏农业文明的黄河在这里交汇相融,也保留了丰富的文化文物遗存。
如何让静止的历史文物讲述生动的“两河”故事,有两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怎样讲好“黄河故事”和“运河故事”,以文化的力量和历史的厚重为城市发展注入强大活力。另一方面,“两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还取决于文化形式如何被传播、被接受。尤其在新的传播格局下,应如何准确把握和认识“两河文化”,如何突出传播弘扬,讲好“两河”故事聊城篇章,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合理选择传播主体,优化传播内容。首先,讲好“两河”故事,离不开历史学、地理学、考古学、美学等学科的协同研究,所以需要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深度参与,通过发挥多学科交叉、多专业融合的优势,构筑科学、合理、高效的传播内容体系。同时,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工作者、志愿者群体等社会各界人士也不可或缺,要努力打造一支既有专业人员又有更多人群广泛参与的“两河”故事传播队伍。其次,要理性看待“两河文化”,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全盘否定的绝对态度,应当去芜存菁,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合理取舍、扬弃。尤其在新的媒介生态格局下,进行传播之前要甄别适合新时代传播与表达的文化内容,将现代文化与优秀的“两河文化”融合,真正做到传播内容最优化。
依托全媒体传播平台,推动内容“破圈”传播。内容正确不等于效果就好,要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还需要在传播策略、传播技巧、文化敏感性等方面下功夫,确保传播内容被有效接受和理解。短视频是目前最具爆发性的媒介形式,将“两河文化”与之结合,形成爆款或现象级传播是极有可能的。但任何爆款都并非妙手偶得,背后都与社会各方面进行了深层次互动,与社会潮流和传统文化价值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比如黄河流域鲜明的农业文化色彩,大运河博大厚重的运河商业文化,都可以为短视频创作提供素材。通过幽默的方言俚语、情感相通的风俗人情、共同的集体记忆,生动讲述“两河”故事,展现“两河文化”与聊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精神特质,让曾经的集体记忆“再嵌入”当代生活。
科技赋能,打造“两河文化”数字资源储备库。在深挖聊城历史脉络的基础上,全方位梳理“两河文化”资源,开发“两河文化”数字藏品资源。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数字藏品资源进行筛选,设计打造独具聊城地区“两河文化”特色的数字藏品资源清单,并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实物进行三维扫描,开发制作高品质数字藏品。数字藏品能否为人们所接受,还取决于它如何被传播。要强化宣传推广矩阵,加强与传统媒体、新媒体及数字藏品发行平台的沟通合作,进行全方位强势宣传营销和顾客引流。尤其要在数字藏品发行前进行宣传造势,全方位推介要发行的数字藏品,深入挖掘数字藏品原型文物背后的故事,让数字藏品在人们心里提前“种草”。
文化只有新起来、活起来、兴起来,才能真正实现以文立心、以文铸魂、以文化人。保护传承弘扬“两河文化”的道路仍然任重道远,只有着力将优秀的“两河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资产,才能使“两河文化”融入聊城文化建设。
(作者单位:中共聊城市委党校,本文系2024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两河文化”研究专项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4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