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黄河聊城段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 崔爱民 赵悦菡

黄河聊城段地处鲁西平原,黄河自河南省台前县张庄村流入聊城,至东阿县李营村流出,境内河长59.51千米。聊城是山东省“齐鲁粮仓”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产量占全省12.3%(《山东省统计年鉴》,2023)。多少年来,在这片热土上留下无数感天动地的黄河故事和光辉灿烂的农耕文明成果,创造了红色文化、治黄文化、灌区文化、生态文化、阿胶文化等既丰富多彩、又特色鲜明的文化形态。

然而,该区域面临水资源短缺、地下水超采、面源污染加剧等问题,传统粗放型农业模式难以为继。在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背景下,厘清区域农业发展的核心制约因素并提出科学对策,是破解“生态—经济”二元困境的关键。

黄河聊城段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有诸多方面。一是自然资源与环境约束。黄河中下游地区土壤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但部分地区存在土壤盐碱化问题,化肥施用量(380kg/ha)超出国际安全阈值52%,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和生态风险加剧,制约了农业高质量发展。水资源短缺,尤其是淡水资源匮乏,且利用方式相对粗放,影响了农业灌溉和农业生产效率。二是技术创新与推广不足。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升,耐盐抗旱作物品种推广不足,智能灌溉、数字农业等关键技术应用率低,制约了农业种植结构的优化和农产品质量的提升。农业技术推广站覆盖率不足,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限,导致先进的农业技术难以快速普及和应用。三是政策碎片化与执行偏差。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和政策导向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当前,部分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落实不到位、支持力度不够、政策协同不足等问题。例如,生态补偿、节水补贴等政策缺乏跨部门协调,执行过程中存在资金分配不均、落地效果差等。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规模化经营受限,制约农业集约化发展。农业产权制度和土地制度等方面存在改革需求,以进一步激发农业发展的活力和潜力。四是市场竞争力与品牌短板。农产品加工环节薄弱,市场竞争力不强,品牌化水平有待提高,农业产业链不完善,农产品加工、销售和物流等环节存在短板,缺乏区域性知名品牌,市场营销渠道单一,难以实现优质优价,影响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效益。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强化水资源管理与生态修复。推广节水技术,建设智能滴灌系统,试行水权交易制度,将农业用水效率提升至0.75以上。治理面源污染,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实施盐碱地改良工程,建立耕地质量动态监测体系。二是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加大技术研发投入,设立专项资金支持耐盐作物育种、数字农业技术研发,联合高校建设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完善推广网络,线上线下开展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对新技术的应用能力。三是优化政策设计与执行机制。要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强政策整合,建立生态补偿与粮食安全协同机制,统筹水利、环保、农业等部门资源,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支持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开展规模化经营,激发农业发展活力,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四是提升产业链价值与品牌竞争力。要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冷链物流体系,推动三产融合示范园区建设,提高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效益。加强农产品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打造区域品牌,依托“聊城黄河”地理标志,构建“绿色+有机”认证体系,通过电商平台拓展市场渠道,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五是推动区域协同与生态农业建设。要建立沿黄协作机制,与上下游城市共享节水技术、市场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发展循环农业,推广“种养结合”模式,利用畜禽粪污生产有机肥,打造农田碳汇交易试点,加强农田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总之,黄河聊城段农业高质量发展需从资源约束、技术创新、政策协同、市场升级等多维度协同发力。未来应进一步强化动态监测与跨学科研究,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为黄河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范式。

(作者单位: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系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NDKT2024007)

2025-03-24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66870.html 1 黄河聊城段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