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村乡村振兴实践的启示
■ 王冉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茌平区博平镇西街村积极探索创新,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带动村民增收,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从历史上看,西街村历来是博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平历史悠久,于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县。据《博平县志》卷一《地理志》记载:“大堤之东,鸣犊古河之阳,有邑曰博陵,博平之旧治也。”宋景祐四年(1037年)迁县城于宽河镇,即今博平镇政府所在地。迁城之后,博平新县城陆续设置东、西、南、北和中铺五街,同时还设有南北西三关。如今的西街村,即为这五街三关之一。西街村的悠久历史,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产业资源。
马蹄烧饼也叫吊炉烧饼,制作技艺历史久远。据传,清朝乾隆皇帝南巡路过聊城,品尝当时的吊炉烧饼之后,赞不绝口。如今,人们来到博平,马蹄烧饼更是一道不可或缺的美食。在西街村,人们在品尝马蹄烧饼的同时,也能感受博平地域特色的美食文化。目前,博平马蹄烧饼已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道博平人“舌尖上的美食”不断向周边发展,在东昌府、茌平、东阿、高唐等区县,甚至北京、黑龙江、四川等地都能见到吊炉烧饼。
着力改善村容村貌,生态文明焕发生机。切实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全村上下的奋斗目标。近年来,西街村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尽心尽力办实事好事。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全村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造之前,每逢下雨,村里的道路都会充满泥泞,村民出行经常一脚泥土一脚水。如今,全村胡同硬化100%,其中90%为砖铺路,10%为水泥路。硬化的道路铺到家门口,硬化后的胡同大大方便了群众出行,人民群众喜笑颜开。农村生活污水排放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西街村全部街道现已进行了雨污分流改造,污水主管道已接通。为改变群众的卫生习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降低粪口传播疾病的发病率,提高群众的健康水平,提升群众的生活质量,现村中厕所全部换改成水冲式。村里在每一个改厕公示牌上清晰标明服务联系电话,确保农户在厕所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能够得到及时响应与妥善解决。
组织各类文艺演出活动,丰富乡村文化生活。西街村鼓励支持村民自发组织秧歌队、腰鼓队、舞狮队、门球队等文体队伍,举办村晚、文艺汇演,积极组织观看红色电影,定期举行剪纸民俗文化展、美术协会作品展等相关民俗活动,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同时,村里还依托仰山书院推出乡村民俗体验游,开展腾龙舞狮迎新春、锣鼓秧歌庆丰年、印象西街村品年味、艺术作品展等系列活动。
(作者单位: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系2025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5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