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
■ 王艳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既是维护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保障,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当前,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已成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需要构建起资源整合、数智赋能、激励约束并行的完整闭环,探索多方联动、形成合力的实践路径。
优质文化资源下沉需突破传统供给模式,建立多维整合机制。其一,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具体而言,要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硬件”和“软件”建设,为城乡文化资源有效整合提供坚实保障。在硬件方面,应建立涵盖设施面积、功能分区、设备配置的量化标准;在软件方面,需完善服务项目清单、人员配置标准、服务效率等制度规范。其二,健全城乡文化交流常态化工作机制。继续大力推进农村公益电影发行放映、“文艺轻骑兵”等城乡流动文化服务。在此基础上,扶持引导专业院团、文化名家等优质资源更多地向基层一线下沉,向农村倾斜,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倾斜,向特殊群体倾斜,适时选派专业文化工作者进行定点帮扶。其三,推动各级各类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建立联动机制,加强总分馆制建设。例如南京江北图书馆采取“政府主导+社会运营”模式,探索出一条通过“公益+产业”提升服务质效的创新之路,其成功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数字技术深度而广泛地应用正在重塑文化传播生态,要把握好新一轮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历史机遇,以数字技术赋能各类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其一,加强数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当前的重点任务在于逐步实现部分偏远地区的网络盲区覆盖,确保数字文化服务通畅可达。在此基础上,构建区域文化数据资源库,实现文化资源云端整合。其二,积极推进公共文化场馆数字化改造。数字人文的兴起使不同领域信息资源的采集、整理、利用、服务和交流呈现出全新的文化生态,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将馆藏资源数字化并通过网络输送,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触手可得的文化服务。同时,应注重加大对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的智能终端投入力度。推进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试点“数字文化驿站”,助力优质文化资源更好更快地与基层群众“直接见面”。
建立激励与约束并行机制,既能调动多重积极因素,又能约束违规行为,确保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质效。其一,不断完善政策和市场双向激励。政策激励方面,应建立文化资源下沉专项基金,对成效显著的项目给予奖补;安排专项补助资金,培育优秀群众文化团队,让城乡群众在文化生活中当主角,实现“送文化”与“种文化”有机结合。市场激励方面,可通过税收优惠和市场准入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激发文化企业和文化类志愿组织等多元主体的活力,使得优质文化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输送到基层。其二,探索健全有效的约束机制。在推进优质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直达基层的同时,切实筑牢意识形态领域安全防线。具体而言,需要建立文化服务质量评估体系,设立文化产品“负面清单”,严禁低俗内容和错误思潮渗透。设立文化市场主体信用档案,违规者列入行业禁入名单,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作者单位:中共聊城市委党校,本文系2025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