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繁森精神形成的历史文化渊源
■ 王成
文化是精神生成的“母体”,一种精神禀赋的形成,往往是历史积淀和文化发展长期交融的产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民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根与魂”,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孔繁森精神的形成,不仅有其现实的社会基础和政治条件,更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渊源。深入挖掘孔繁森精神形成的历史文化渊源,深入阐释孔繁森精神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在关联,不仅可以使孔繁森精神获取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更能为孔繁森精神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中找到新的历史结合点,发挥更为鲜活的时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孔繁森精神生成的文化根基,铸就了共产党人的坚强党性、公仆情怀、高尚品德、拼搏精神和优良作风。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发展孕育而生的崇仁爱、求大同、重民本、尚和合等思想,构成了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规范,是孔繁森精神形成的文化基因;黄河文明和运河文明的交汇融合,形成了聊城人民忠厚仁义、包容开放、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精神品格,是孔繁森精神形成的文化土壤;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奋斗中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是孔繁森精神生成的精神源头;改革开放的时代诉求激发了党巨大的思想解放和革命勇气,催生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闯敢干、勇于创新、人民至上、命运与共”的精神品格,锤炼出一大批以孔繁森精神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独特精神标识,是孔繁森精神建构的实践基础。
从孔繁森精神的文化内核看,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坚强党性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家国同构的“忠孝”思想;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公仆情怀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为政以德的“民本”思想;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的高尚品德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克勤克俭的“廉政”思想;艰苦奋斗、知难而进的拼搏精神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义勇”思想;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经世致用的“弘道”思想。孔繁森精神既保持着“仁义忠信”的价值底色,又注入了“人民至上”的时代精髓;既承续着“修身齐家”的道德传统,又发展出“治国平天下”的现代治理智慧,是传统文化中知行观与现代实事求是思想的有机融合,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基因与时代价值。孔繁森精神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沉淀和发展,是中国精神内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体现,是党的自我革命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生动表现。
孔繁森精神形态的建构过程,为探索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文化生成机制提供了典型样本,为新时代党员干部的精神培育确立了文化坐标。进入新征程,弘扬孔繁森精神必须将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相结合,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与准确界定孔繁森精神在党的精神谱系中的功能定位相结合,将坚守党的初心使命和以人民为中心相结合,将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与党的自我革命相结合,不断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作者单位:中共聊城市委党校,本文系聊城市社科联“孔繁森精神研究”专项课题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