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孔繁森精神的生成逻辑与基本定位

■ 屈甲茂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孔繁森精神,其内涵虽仅有25字,但具有立足孔繁森生平实践的丰富意蕴。

在极具挑战的工作实践中生成特别能吃苦的精神。在前往西藏工作前,孔繁森在思想上就做足了肯吃苦的准备。面对好友的劝阻,孔繁森坚毅地表示:“人家能吃的苦,我孔繁森都能吃。”从肯吃苦到特别能吃苦,是对孔繁森个人精神品质的磨砺,也为由此生成的孔繁森精神书写了两方面的精神层次:一方面,孔繁森敢于吃苦;另一方面,孔繁森乐于增加工作负担以减轻他人之苦。

在与各种现实问题的斗争实践中生成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在阿里工作期间,孔繁森不仅面临着阿里的建设问题,还面临着边防稳定的问题。孔繁森首先区分了经济问题与边防问题的主次关系,认为:“经济上不去,边防也难以稳定。西藏经济的发展,首先是脱贫致富,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其次是边防稳定问题。”这是孔繁森深入西藏基层调研得出的结论,是符合实践要求的正确判断。

在与艰苦条件相适应的实践中生成特别能忍耐的精神。孔繁森的家乡五里墩村,长期遭受着旱涝、盐碱等灾害的影响。在与自然灾害斗争的锤炼下,勤劳、勇敢成为孔繁森等同村人一直以来的精神品格。在勤劳、勇敢精神支撑下,孔繁森在西藏的工作、生活实践中生成特别能忍耐的精神。

在与各民族同胞团结实践中生成特别能团结的精神。1994年9月,国务院授予孔繁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对其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成就予以高度肯定。孔繁森时常带着药箱前往基层调研,为藏民看病送药,切实保障藏民的生命健康。在听说乡村教师被拖欠薪资时,他将自己的工资拿出来为教师发放工资。

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生成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孔繁森的奉献精神,表现在其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与实践的全过程之中。孔繁森明确了坚持党的领导是西藏建设的力量之源,提出:“共产党的官,不是‘父母官’,而是公仆官;不是旧时代的‘清官’,而是无私奉献的官。”如此认识,为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清晰的定位。秉持此种理念,孔繁森在西藏建设实践中,始终心系百姓,始终号召上级、机关、全党围绕着下级、基层、经济建设中心转。

孔繁森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精神之一,弘扬其精神,把握其精神实质及特征,需明确其在谱系中的基本定位。孔繁森精神中包含着“吃苦”“战斗”“忍耐”“团结”“奉献”等多方面意涵,相较于第一批纳入精神谱系的其他伟大精神,具有在诸多方面的特别之处。

吃苦之特别。孔繁森精神中的“吃苦”具有立足其实践特点的特殊性。更明显的特点,在于其细致关怀与工作实践的统一。孔繁森为人民群众做出过诸多感人肺腑的小事,例如其收养藏族小孩、为藏民暖脚等行动,这些行动均能够反映出孔繁森甘于为人民吃苦的精神意志,反映出其对人民群众细致入微的关怀。

战斗之特别。孔繁森精神中的战斗,强调系统观念与斗争精神的结合,强调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带领人民实现幸福生活,这是孔繁森精神在战斗方面的特别之处。

忍耐之特别。孔繁森精神与抗战精神均具有忍耐的精神内涵。抗战精神表现为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而孔繁森精神则表现为特别能忍耐。抗战精神中忍耐的对象是日军的刀枪火炮给人肉体带来的痛苦,并要在刀枪火炮下始终坚持斗争;而孔繁森精神中的忍耐,包含着对恶劣自然条件的忍耐,也包含着对社会因素的忍耐。

团结之特别。孔繁森精神中的团结精神,有汉族与少数民族间团结互助共同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内涵。孔繁森在实践中将民族团结与民主团结的精神相结合,构成孔繁森精神在团结方面的特别之处。

奉献之特别。孔繁森精神中“奉献”的特别,在于孔繁森主动跨越空间距离的奉献,也在于其在西藏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环境中的奉献。

(作者系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研究生)

2025-04-29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68886.html 1 孔繁森精神的生成逻辑与基本定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