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从“教书匠”到“造梦师”

——冠县第四实验小学青年教师群像

青年教师在百草园教授知识

■ 文/图 岳耀军 杨凤远 王田田

在冠县第四实验小学150名教职工中,103位80后、90后青年教师格外引人注目。他们突破传统“教书匠”的固有模式,化身教育 “造梦师”,以敢创新、能奉献、有温度的精神风貌,在三尺讲台上书写着动人的教育担当。

这些青年教师敢于突破创新,打破课堂的固有边界,让知识在实践中生根发芽。他们把数学课搬到百草园,让学生在丈量土地面积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艾草的清香中,巧妙融合知识教学,带领学生制作驱蚊香囊,实现传统民俗与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自运行”课堂里,孩子们在数学迷宫中用几何图形破解谜题时绽放的灿烂笑容,正是对这种创新教育最好的肯定。

青年教师们甘于奉献,用时间和精力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他们日均延长近2小时工作时间,年均提供240小时课后服务,助力学校72个社团蓬勃发展。智慧编程社团里,键盘敲击声奏响科技乐章;古筝社团中,丝竹之音传递传统魅力;书法社团内,翰墨飘香尽显文化底蕴。每个社团都凝聚着青年教师的青春热情与教育初心。

教育过程中,他们更以温暖浸润学生心灵。劳动技能比赛时,教师手把手教孩子包粽子,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劳动乐趣与传统文化;3000余本“阅读存折”里的打卡记录,成为师生心灵对话的见证,记录着学生的阅读成长。在劳动实践中,教育是粽子尖的糯米,是书页间的艾草书签,是实实在在的温暖陪伴。

冠县第四实验小学的教育氛围,如同原野上的麦苗般充满生机。百草园的6000余株中草药,成为62个班级的“自然课代表”;150余份《紫花地丁生长日记》,不仅是植物图谱,更展现着孩子们探索世界的视野。劳动技能大赛的“感恩粽子”,包裹的不仅是糯米红豆,更蕴含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生命教育。“百草园实践”背后,是薄荷叶上的晨露、蒲公英中的医药智慧,更是生动的劳动教育校本教材。

1000封匿名信件在“心灵信箱”中得到回应,青年教师用专业与温情守护学生心理健康;阅读分享会上,童声与经典的碰撞,照亮文化传承之路;学校获评“山东省家校合育示范校”的背后是每学期两次主题家长会的坚持、几千次家访的付出,以及家校共育的温暖闭环。

当孩子们能准确区分芍药与牡丹的叶脉、在餐桌上谈论艾草香囊的挥发性原理、小心翼翼珍藏“阅读之星”奖状时,五四精神在新时代的教育实践中焕发出新的光彩。冠县第四实验小学的青年教师们坚信,真正的教育不是标准化生产,而是尊重个性的“生态培育”;不是急功近利的催熟,而是静待花开的坚守。他们正用行动为学生的未来播撒希望,书写新时代教育的绚丽篇章。

2025-05-13 ——冠县第四实验小学青年教师群像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69486.html 1 从“教书匠”到“造梦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