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定服务送到家 流程改造再提速
——我市创新劳动能力鉴定服务模式
■ 本报记者 赵立 本报通讯员 许超
近年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精心指导劳动能力鉴定工作大胆创新、锐意进取,推行上门鉴定、门诊鉴定、远程鉴定等多项便民创新举措,强化风险防控意识,不断提升劳动能力鉴定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切实维护国家工伤保险制度的公信力,公平公正维护工伤职工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使工伤职工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站式服务,上门鉴定暖人心
近日,临清市某养老院来了三位市级劳动能力鉴定专家,对处于双下肢瘫痪状态的职工乔某进行了专门的劳动能力鉴定“上门服务”。乔某的亲属拉着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工作人员的手,连声称谢,“病人动弹不得,没法去市里鉴定,多亏了你们的上门鉴定服务。真是感谢人社部门的关心。”
这是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持续深化“三提三敢”,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推进劳动能力鉴定工作改革创新的一个缩影。
针对一些行动不便的重伤、重病职工无法参加现场鉴定的情况,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秉承便民利民的宗旨,持续深入开展上门鉴定服务,积极探索鉴定模式的创新形式,运用远程视频等网络技术破解空间限制的难题,将上门鉴定服务延伸到县(区),实现劳动能力鉴定模式创新突破,实现线下现场体检与线上专家会诊的无缝结合,大大提升了鉴定的精准度。
全流程优化,门诊鉴定缩时限
“受了工伤,右手指指骨骨折了,原来听别人说工伤鉴定得两个多月才能办完,没想到刚提交材料还没两周就收到通知,让我到鉴定门诊参加劳动能力鉴定。”王师傅是聊城某公司职工,2025年1月工作时不慎扭伤右手,治疗完毕后申请劳动能力鉴定,从申请到收到鉴定结论仅用了两周时间。
为解决劳动能力鉴定“环节多、周期长”等问题,推动劳动能力鉴定更加便民高效,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于4月17日在聊城市人民医院东昌府院区正式开设劳动能力鉴定门诊,为工伤职工提供“一站式”快鉴服务。鉴定门诊通过提供专家“一对一”鉴定服务,为工伤职工开展工伤伤残等级确定、停工留薪期限(含延长)确认、工伤康复期(含延长)确认等劳动能力鉴定服务业务。
劳动能力鉴定门诊开设后,将工伤职工从申请到获取鉴定结论的时间,由原来的60个工作日大幅缩短,最快10个工作日即可办结,大大减少了鉴定等待时间,有效提升了群众办事体验感和满意度。截至目前,鉴定门诊累计受理了70名工伤职工的鉴定申请,产生鉴定结论66份。
闭环式管理,规范鉴定提标准
为加强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完善劳动能力鉴定工作制度,先后出台了《聊城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工作规则(试行)》《劳动能力鉴定业务经办流程》,从而比较完整地建立起涵盖鉴定受理、现场鉴定、档案管理等全流程的劳鉴管理制度。
为加强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医疗卫生专家库建设,我市从全市10余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选聘了80余名专业技术精湛、职业道德高尚的不同科别医疗卫生专家组成劳鉴专家库。对新晋专家库的专家开展劳鉴政策、国家鉴定标准培训,使专家们在短时间内能够尽快熟悉鉴定政策,了解和掌握国家鉴定标准,积极参与现场鉴定。分科别(如骨科、神经科等)开展有针对性的专家培训,实现市级专家统一把握国家鉴定标准尺度,努力消除鉴定意见的差异。
注重加强劳动能力鉴定业务风险防控工作。根据劳鉴业务实际,设置劳鉴申请受理经办、初审、专家鉴定意见研讨等流程,实现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建立鉴定意见、疑难案件集体讨论制度。对于特别重大疑难的案件,按制度规定增加专家复审环节,提高了作出鉴定结论的精准性和公正性。针对在鉴定过程中发现的职业病诊断、工伤认定鉴定存疑案例,与卫健、医保部门建立起劳动能力鉴定就医情况协查机制,发挥部门间联防联控工作合力,有效杜绝虚假病历材料鉴定申报。2024年,全市共开展劳动能力鉴定12场、鉴定2358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