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好“菜园子” 拎稳“菜篮子”
——我市现代设施农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 本报记者 董金鑫
5月18日,在东昌府区广平镇延宝大樱桃采摘园,一颗颗红艳饱满的樱桃挂满枝头,吸引不少游客前来体验采摘乐趣。“这个大棚的樱桃品相好,环境也优美,这个季节来采摘真是一种享受。”游客孙名扬赞叹道。
“我们的大棚空间大、规格高,配备精准温湿度控制系统,能够更好地满足樱桃生长需求。”采摘园负责人吴延宝介绍,“滴灌技术不仅节水节肥,还能大幅节省人工,现在单棚年产量稳定在1150公斤左右,年均收入达2万元。”全新的设施为樱桃生长营造了理想环境,让每一颗樱桃都吸收充足养分,以最佳状态迎接八方游客。延宝大樱桃采摘园的发展,正是聊城市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的一个生动缩影。今年,我市将设施农业纳入重点支持范围,启动百万亩设施农业改造工程,一场农业设施革新的浪潮在聊城大地涌动。
5月20日,在莘县董杜庄镇张端村大棚基地,张端村党支部书记王涛正手持扩音器,穿梭在整齐排列的大棚间,有条不紊地指挥村民采摘礼品西瓜。
王涛介绍,他们村今年种植的是吊蔓式礼品西瓜,该品种具有上市早、皮薄肉脆、甘甜多汁的特点,上市初期售价可达6元/斤。同时,较原来的普通品种,此品种的种植密度由650株增加到了2000株,收入可达7.5万元。
凭借着高产、优品的特点,张端村的礼品西瓜根本不愁销路,早已开启订单式销售模式。武汉、北京、长沙、长春等全国各地的订单纷至沓来,客户们根据需求提前下单预订,实现了产销无缝对接。
这份亮眼的丰收成绩单,得益于当地大棚的“华丽变身”。过去,莘县传统大棚墙体较厚,不仅占用大量土地,采光效果也大打折扣,成为制约产量提升的瓶颈。每到农忙时节,种植户们还要顶着烈日穿梭在大棚间,手动调节温湿度,劳动强度大且效率低。
如今,新型轻量化大棚带来颠覆性改变。改造后的大棚墙体厚度大大缩减,土地利用率显著提升,原本闲置的角落也能种上果蔬;大棚高度增加,采光角度更趋合理,充足的光照为果蔬生长创造了优质环境。特别是新配备的自动化设备,更是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质的飞跃。智能温控系统会根据作物生长需求自动调节温度,滴灌装置能精准控制浇水量,大大降低了种植户的劳动强度,让种地从“体力活”变成“技术活”。
为推进农业设备更新,我市建立多部门协同机制,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开展大棚新建与改造,并配套补贴政策、低息贷款等支持措施。今年,我市将继续开展高效特色设施农业提升行动,打造数字化、绿色化高标准农业基地,进一步擦亮“聊城蔬菜”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