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
■ 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主编兼主任,山东大学教授 杜泽逊
什么是古籍?按照我国现行规定,古籍是指1911年以前产生的印刷品,以及手抄本、手稿本,也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书写的文献资料。图书馆、博物馆收藏的古籍中,还包括1911年前周边国家使用汉字印刷或抄写的中国人的著作。
古籍形态当中第一类是非书籍类文献,这些文献经过系统整理后同样属于古籍范畴,包括甲骨文、金文、古陶文、简牍、帛书、石刻以及纸质文书等。纸质文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书籍,而是文书,包括契约、档案、书信、书法作品等等。这些属于非书籍类的文献形态。
古书的分类,主要采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四库全书》就分为经库、史库、子库、集库。后来又衍生出了丛书部和西学部。再就是宗教部分,包括佛教的《大藏经》,道教的《道藏》,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的古籍也不少,这些属于宗教文献。
关于古籍的保存机构,旧时代有藏书楼,如天一阁、海源阁;新时代主要是图书馆,如国家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以及博物馆,如故宫博物院、山东省博物馆;还有寺庙、道观,北京的白云观就收藏了一部《道藏》。
历史上,古籍遭受过多次灾难。第一个灾难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第二个是西汉末年,农民战争导致皇宫藏书全部被烧光,有三万三千九十卷之多。东汉末年,董卓迁都,皇宫的藏书基本上全军覆没。西晋末年,首都被北方的刘曜、石勒攻克,皇家藏书毁于一旦。南朝梁时期,首都建康的藏书遭到了灭顶之灾,梁元帝在被敌军包围之后,把14万卷书放火烧掉了。隋朝末年,用大船沿着黄河往长安运书,不料大船倾覆。安史之乱,西安、洛阳全部沦陷,皇家藏书遭受空前浩劫。北宋末年,靖康之难,很多书、书版、字画、工匠都被掳到北方。宋版书为什么都是南宋版的?就是因为北宋版被破坏殆尽。乾隆时期修《四库全书》,从政治、民族的角度查禁图书3000多种。嘉庆二年,皇宫大火,400多种一级品全部烧毁。太平天国起义,镇江的《四库全书》、扬州的《四库全书》全部被毁,杭州的《四库全书》毁坏了四分之三。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其中那套《四库全书》被毁坏。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进北京,翰林院遭了灭顶之灾,《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底本都在翰林院。现存于世的《永乐大典》数量稀少,原因就在于它被毁掉了,这是极其可惜的事情。再就是“一·二八”事变,日本人轰炸上海闸北,把商务印书馆全部炸毁。商务印书馆创办的东方图书馆,在当时是我国最大的图书馆,被全部炸毁。
所以,古人经常会慨叹,一本书能存还是不能存,完全看他的命,无可奈何。司马迁写《史记》,他说要“藏之名山,副在京师”,让后人欣赏这本书。很幸运,《史记》传下来了。
白居易在去世前一年,在其文集的后记中说,他创作的大小诗篇一共3840首,集有5本,一本在庐山东林寺经藏院,一本在苏州南禅寺经藏内,一本在东都胜善寺钵塔院律库楼,一本给侄子,一本给外孙,“各藏于家,传于后”。
先哲们用生命写出来的典籍,记载了祖祖辈辈艰苦奋斗的历史、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人生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泉,民族文化的根脉,这些典籍不能再任其失传。不仅要保护好古籍,还要让典籍里的精神活起来,为创造新的更高的精神提供基础,提供营养。
我们要把古籍利用好,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要保护好原件,二要让它的精神传下来。如果原件存得很好,内容却读不懂,历史文脉将无法延续?有些国家本来历史上用汉字,后来他们创造了自己的文字,结果怎么样?祖宗的书是用汉字写的,他们自己却看不懂了。我们还在用汉字,我们还在说汉语,为什么我们古书读不懂了,自己断了自己的根是不对的。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几本看家的书,我们儒家的《五经》就是看家的书。所以要保护、要传承,要阐释、要学习,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才是真正的传承。
我们面临的挑战是什么?第一点,深度的古籍整理工作人才队伍跟不上,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高亨先生注解的《周易》《老子》《诗经》《商君书》等,至今都是权威。新时期的权威从哪里来的?我们山东省新时期的高亨、王仲荦将如何产生呢?这个挑战是全国性的,不仅仅在我们山东。第二个挑战是古籍资源的使用,也就是数字化、公开化,山东还在起步阶段。目前,我们已经有了良好的起步,山东省图书馆根据山东省委宣传部的安排,建起了山东省古籍数字资源平台。这个时代是数字化的时代,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是衡量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数字山东是我省的文化战略,古籍数字化我们要走在前列。现在山东省委宣传部大力推动古籍数字化公开化,山东省古籍数字平台就在这次会议上宣布公开,我认为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历史性一幕。
(记者 李泽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