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里的文字如何活起来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典籍里的中国》总导演、总编剧 左兴
古籍传承,如何破题?我们为什么要策划《典籍里的中国》?记得有一次,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编务会议上,大家讨论精品选题时,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提出了一个建议:能不能打造一个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栏目,比如《典籍里的中国》,当时大家认为是可行的。这是《典籍里的中国》的创意发端。
接到这项任务以后,我和整个团队花了一年的时间探讨怎么制作。中华典籍浩瀚如烟,到底从哪里入手?在何处破题?《史记》《大学》《中庸》《周易》《老子》《庄子》《天工开物》等等,这些都在我们最早要做的书目里,每一部都弥足珍贵,但是应该怎么做?一季节目只能做11期,到底应该做哪一部?截至目前,我们用了三年时间做了两季节目,其间得到了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历史研究院,以及全国各地各大研究机构、博物馆等部门单位数百位专家的大力支持。第一季做的典籍包括《尚书》《楚辞》《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史记》《道德经》《本草纲目》《周易》《论语》《传习录》《孙子兵法》,第二季典籍名录上有《永乐大典》《汉书》《礼记》《诗经》《备急千金药方》《越绝书》《齐民要术》《文心雕龙》《水经注》《说文解字》《茶经》。
我们围绕典籍的内容核心,找寻适合电视表达的突破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资料搜寻中,我们发现典籍中相关先贤的故事精彩纷呈,从他们身上,我们坚定了创作这档栏目的决心。两季节目、22位先贤,有22个核心思想,比如老子的“上善若水”,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孙子的“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等等。
节目怎么做?实际上我们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电视工作者要把节目做成一种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给更多人,让更多人听得懂、爱看,在潜移默化当中理解典籍的精神。有些人读一辈子典籍也读不懂,但是通过节目能记住一个点,一个珍贵的点,也许这就是我们做典籍传承工作的意义。
我们通过模式“破”题,从一本书到一个人,再到一个大故事,最后是一个核心思想,也就是典籍的核心精神价值,通过以戏剧为主、专家阐释为辅,这一双线赋能的方式,实现古今对话,而当代读书人撒贝宁是观众窥见历史的眼睛,做到了用细节还原场景、服化道皆参考典籍图片并邀请专家指导。“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我们用心打磨节目,11个导演组前期筹备十月有余,每本书都整理了几百万字的资料,其中《尚书》查询了68本相关书籍和上千篇论文,编剧团队为《尚书》剧本前后修改了53个版本,《天工开物》剧本前后修改了37个版本。匠心制作、屡获殊荣,节目播出后效果显而易见,《茶经》中王劲松的独白视频在短视频平台播放量达2.3亿、点赞数超623万。
“《典籍里的中国》就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探索传统典籍当代化传播的又一次有益尝试。”慎海雄在《求是》杂志刊文中指出。《典籍里的中国》实现了电视节目奖项的“大满贯”,分别获得第27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最佳电视综艺节目、第58届“亚广联”电视娱乐节目奖、2021年度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等。
创新永不止步,《典籍里的中国》第三季即将播出,将实现更多典籍创新性转化,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记者 马永伟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