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阿县文物资源数字化应用研究
■ 张楠楠
东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五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生活繁衍。1979年,东阿县文化馆、图书馆建立,文物工作属东阿县图书馆管辖,从此,东阿县文物普查、保管与保护工作进入正轨。现发现具有典型价值的、具有保护意义的文物单位共109处,东阿县文物事业发展中心现有馆藏文物1144件(套),其中,一级文物5件、二级文物1件、三级文物56件(套),重要出土文物443件。它们对研究黄河中下游地区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冀鲁豫地区文化、古国、古城等课题具有重大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技术得到广泛运用,文物的数字化应用已经成为东阿县文物保护、研究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采用数字图像技术扫描东阿县博物馆馆藏文物和拍摄、获取数字化影像,存储文物影像,通过图像处理改善图像采集清晰度、对比度等,提高文物可视度。
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方法对东阿县馆藏文物进行三维数据扫描,建立数字模型,进而应用于展馆文物的虚拟展示、提升文物修复的精确性和效率等方面。例如对受损文物的虚拟修复,应用数字模型虚拟展示文物原始形态。
VR和AR技术可以让参观者有身临其境的文物观赏体验。VR技术可以建立虚拟的文物展出环境,尤其是对田野文物,公众可以“身临其境”地“进入到”历史环境中,近距离感受文物藏品的用途及其重要价值;而AR技术可以把文物信息以虚拟图像的形式叠加到现实世界中,丰富文物的展品信息,帮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历史。
通过引入大数据技术,可对东阿县内文物资源数据进行分类、管理和分析,通过对文物资源数据进行挖掘、分析、整合,可以发现现有文物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历史演变的规律。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文物方面,还可进行文物智能识别、文物保护和文物修复等工作。例如,利用深度算法对文物图片进行识别分析,辅助专家快速准确判别文物年代、材质和工艺等,从而为文物的研究工作提供方便。
利用数字技术对东阿县现存的各类珍贵文物重要特性进行全面采集,包括形态、结构、尺寸、色彩、纹理、材质、原生保存环境等,对其进行数字化的管理和保存,极大地丰富了珍贵文物的数字信息和安全指数,理论上能够永久地保存,同时以数字化信息来实现珍贵文物历史传承的永续和还原,这一模式的信息管理和保护已成为数字时代保护文物的必然趋势。此外,可以数字化展现和传播东阿境内现存的文物资源,打破地理区域限制,传播知识,让东阿的文物资源、历史更多地被外界认识和接受,提高东阿县的知名度。
(作者单位:东阿县文物事业发展中心。本文系2025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海源阁藏书文化保护传承发展路径探索》子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HXM250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