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鼎延政治生涯研究

■ 叶世明

明清时期,聊城经济因运河漕运的发达而空前繁荣,文教与科考之风鼎盛,学优入仕,官宦世家随之崛起,形成了颇具代表性的“任邓朱傅耿”五姓八大家族,以“世进士第”闻名的朱鼎延家族便是其中之一。

朱鼎延,字嵩若,明崇祯十六年进士,后在甲申之变中为避战乱,携其母自平阴迁至聊城。清顺治元年受巡抚方大猷上疏举荐,授礼部主客司主事,历员外郎中,后十余年间,历任云南道监察御史、宣大巡抚、太仆寺少卿、太常寺卿、通政司通政使、工部左右侍郎等官职,官至工部尚书调管吏部左侍郎事加一级。顺治十五年,以母病请归省终养,其政治生涯因恪守孝道而终结。

纵观朱鼎延的从政生涯,他的政见与主张可主要归纳为民生、教化、满汉关系等几个方面。

关注民生,稳定社会经济。朱鼎延甫入政坛,便通过提出治平戡乱之策,以求平抑明末清初由于战乱、贪腐、军民矛盾等原因造成的混乱与动荡,缓和基层社会矛盾。而后在巡盐河东的过程中,他也通过一系列举措稳定了“官督商销”的盐业贸易,维护了国家盐税这一重要收入来源,为清王朝早期恢复生产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撑。其在顺治九年所上的《请襄泰交盛治疏》中,同样提出以纠旧例、问民隐、收人才等关注民间疾苦与改善民生为主旨的政见。

重视文教,保障科举公平。科举制度对封建王朝加强政权认同、形成价值导向、强化中央集权、提升政治效能有着重要作用。朱鼎延从政的顺治年间,面向满人的科举取士刚刚设置,又以满人不擅儒学分满汉两榜优待满人学士。在此背景下,减少科场舞弊现象,选拔出确有才学的满族学士,关系着科举制的推行与士林的人心所向。因此,主试武闱、督学顺天、主持八旗新开科考时,朱鼎延无不是通过极其认真负责的态度以身作则,乃至“阅卷三昼夜不寐”来保障人才选拔公平公正。晚年捐家财修东郡考院,亦是他对地方科举事业的鼓励。

调和满汉,提升汉臣地位。在所上《请襄泰交盛治疏》中,朱鼎延争取满汉官员平等参政,得到了顺治皇帝“诏准御史朱鼎延所奏,今后汉臣亦如满官左右御前,时领圣谕,随班启奏”御批,改变了各衙门奏事只见满臣不见汉臣的情况。通过提升汉臣政治地位,缓和了当时为维护统治而集权满臣边缘化汉臣带来的矛盾,也推动了原本带有军政府性质的清朝廷开始汉化转型。

综上,朱鼎延的政治生涯恰逢清初期社会秩序恢复与统治模式转型的关键阶段,其关注民生、重视文教、调和满汉关系的政见正契合时代需求,因而得以崭露头角。为官十余载,能坚守公正廉明,不负正心诚意的政风。他的政治生涯成为了汉族士大夫在清初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参与政权建设、发挥重要影响、实现自身价值的典型,顺治皇帝御赐的恩荫诰命中褒奖其为“兴朝开创之业,端藉元勋良臣,辅弼之材”。

(本文为“海源阁藏书文化保护传承发展路径探索”重大项目子课题“聊城朱鼎延家族文化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HXM2500212)

2025-06-26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2034.html 1 朱鼎延政治生涯研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