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古人怎样过夏天

■ 张颖

阳光普照大地,酷暑古今难逃。当你躲在空调房中享受清凉时,会不会好奇在没有空调和电风扇的年代,古人是如何度过夏天的呢?

毋庸置疑的是,古人的夏天同样难熬。不管“长安客舍热如煮”“空摇白团其谛苦”,还是“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乃至“炀灶开重扉”“流汗不可挥”,都是古人对酷暑难熬天气的吐槽。史料中也不乏对酷暑的描述,如“热甚”“亢阳”“隆暑”“大燠”等的记录,总而言之就是“太热了”!

为了避暑降温,古人也是各有各招,他们或穿着清凉摇扇生风,或躲入山间寻幽觅静,或泛舟湖上采莲弄荷。曹植在《大暑赋》中说:“机女绝综,农夫释耘。背暑者不群而齐迹,向阴者不会而成群。”大暑节气里,放下手头的工作,聚集到阴凉的地方以逃避炎热,是劳动人民躲避酷暑的方式。

至于达官贵人的夏天,那就相当有智慧和情趣了。“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诗经·豳风·七月》中,记载了人们凿冰储冰的场景。据《周礼》记载,周王室还设置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冰政”,负责人称“凌人”,可见储冰度夏在当时是十分重要的事。等到夏天,周王室还会将冰块赏赐给高级官员,这种“赐冰”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酷暑时节将冰块摆放在居室中,冰块融化时丝丝缕缕的凉气带走燥热,可谓是难得的享受了。

冰块不仅可以用来降温,还能制作冷饮。屈原在《楚辞·招魂》中就记载了冰镇米酒的做法:“挫糟冻饮,酌清凉些。”可见早在先秦时期,夏天来杯冰镇饮料已是备受青睐的消暑方式。古人还发明了冰鉴这种古老的冰箱,在冰鉴夹层中装满冰块,再将饮料或食物放进去,既能保鲜食物又能降低室温,可谓一举多得。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古代吃货们还发明了冰镇果汁、冰酪等花样冷食。据说马可·波罗就对元世祖赏赐的冰酪赞不绝口,并把这种吃法带到了欧洲,经改良后就有了今天的冰激凌。

说起空调房,古人也极具巧思。“大臣迁居宅幽,绥神育灵。云屋重构,闲房肃清。寒泉涌流,玄木奋荣。积素冰于幽馆,气飞结而为霜。奏白云于琴瑟,朔风感而增凉。”古代的建筑师们利用自然通风和水循环等原理,设计出了凉爽的居住环境。比如,在水边修建“凉屋”,给住宅搭建凉棚,用类似水车的方式推动扇轮摇转将凉气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机械将水送到屋顶,然后沿屋檐而下,形成人工水帘,激起凉气,屋里就凉快多了。明朝高濂的《遵生八笺》还记载了一种奇妙的降温法:“一堂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这堪称古代的被动式住宅了。

就像现代人喜欢农家乐一样,古人也喜欢在炎炎夏日躲进山水间,享受天然“空调房”。大诗人李白有《夏日山中》诗:“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光着膀子在山林中扇着白羽扇,应是非常惬意凉爽了。王维则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读来似乎都能感受到一股清凉幽静的禅意。至于皇室贵胄们夏天前往避暑山庄的集体行动,自不必多说了。

避暑山庄、空调房、冰箱冰块都是达官贵人们的享受,普通人家是享受不到的。平民百姓夏天“冷气”的主要来源是水井,食物保鲜多用“井藏法”——将食品置于篮中,用绳索系于井下。夏季纳凉则主要靠扇子,所以古人极爱扇子,称之为“摇风”“凉友”“快哉风”,足见其避暑用具“头把交椅”的地位。冰冰凉凉的瓷枕也是古人的避暑佳品,“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久夏天难暮,纱厨正午时。忘机堪昼寝,一枕最幽宜”,诸如这样的诗句表达的就是古人对瓷枕的喜爱。

古人不但懂得消暑,还深知“烦夏莫如赏夏”,调整好心态应对炎炎夏日也是一种选择。炎夏酷暑最易烦躁上火,古人相信“心静自然凉”,静下心来以“顺四时”是古人的精神养生法。孟浩然就写有《夏日南亭怀辛大》诗:“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骄阳落下,皓月当空,诗人散开头发,躺在窗下,身心平静到似乎和大自然的清幽安静融为了一体。这样的意境,恐怕也只有古人能做到吧。

夏日高温,万物繁茂,大自然最是蓬勃热烈。在炎夏的闷热烦躁中,古人却不仅能安然享受夏日独有的乐趣,还能做到身心和谐,不能不令人佩服了。

2025-07-16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3018.html 1 古人怎样过夏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