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仁义文化赋能东关街商户信用体系建设
■ 任晓伟
在城市商业发展的进程中,信用体系建设已成为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市场繁荣的关键因素。2022年以来,东昌府区创新推进“信义东昌府”建设,构建“1+3+5+N”工作模式,将传统道德与公益行为纳入信用评价,成功创建“美德和信用山东建设试点区”。
仁义胡同位于东昌府区东关大街111号傅斯年陈列馆(傅氏祠堂)东临,长约60米、宽2米,又称“六尺胡同”。其故事源于清朝康熙年间,傅以渐家人在东关家庙拓修建设时,院墙盖住邻居地基,双方发生纠纷。时任国史院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的傅以渐回信道:“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家人看后羞愧,主动退让三尺并道歉,邻居深受感动,也退让三尺,遂成“仁义胡同”。后来康熙皇帝驻跸聊城,闻听此事,遂书“仁义胡同”四个大字以倡义举。
这一典故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首先是“让”的精神,体现出在利益冲突面前,主动退让、避免纷争的智慧与胸怀;其次是“仁”,以善良和宽容对待他人,尊重他人权益;再者是“义”,秉持正义、公平的原则,不恃强凌弱。这种精神在当地世代传承,成为邻里相处、人际交往的道德准则,营造了和谐的社会氛围。在现代社会,其对于构建诚信、友善的商业环境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东关街是紧邻仁义胡同遗址的历史商业街区,依托仁义文化赋能东关街商户信用体系建设,既是对本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也是将全区“覆盖村居、融入行业”的信用建设经验向商业场景的延伸探索,通过“文化赋能”与“制度建构”的方式,将“信义东昌府”的基层治理经验转化为东关街信用体系建设的实操路径,有望形成“信用有价、守信受益”的商业生态,助力文明城市创建与营商环境优化。
文化赋能,以仁义文化塑造信用价值观。一是建构场景化文化符号。在东关街设置仁义胡同文化展示区,通过图文展板、多媒体展示等形式,讲述仁义胡同的历史典故和精神内涵。举办“仁义胡同文化节”,开展文化演出、诚信商户评选等活动,吸引商户和居民参与,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利用线上平台,如社交媒体、官方网站等,传播仁义胡同故事和信用建设相关内容,扩大影响力。二是设计品牌化文化活动。参照东昌府区“信义之星”评选标准,设立“谦和商户”“信义商户”“传承商户”三类奖项,增加“文化传承贡献度”指标(如培养学徒、参与非遗保护),评选结果纳入全区典型库,获奖商户可参与区级“信义之星”联评。三是精准化文化教育路径。组织商户参加信用培训课程,将仁义文化与信用知识、商业道德等内容相结合,提高商户对信用重要性的认识和诚信经营能力。邀请专家学者、诚信企业家开展讲座和经验分享会,以实际案例引导商户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
制度建构,复用全区成熟机制并创新商业适配。一是完善组织架构,延伸“四级联动”治理体系。参照全区镇(街)“领导小组+评审议事会+管理员+采集员”架构,在古楼街道铁塔社区成立信用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市场监管、商务、城管等部门力量;由商户代表组建评审议事会,负责信用争议调解与等级评议;设专职管理员(1—2名)和信息采集员(每10家商户配备1名),动态收集商户经营数据。二是完善信息采集与管理。搭建东关街商户信用信息平台,整合市场监管、消费者评价、行业协会等多渠道的信用信息,实现信用信息的实时采集、更新和共享。建立商户信用档案,对商户的信用记录进行全面跟踪和管理,为信用评价和奖惩提供准确依据。归集基础信息(营业执照、经营范围)、信用信息(行政处罚、合同履约记录)、正向行为(公益捐赠、志愿服务)等数据,依托“信义东昌府”平台,实现档案动态更新。三是完善评价与奖惩体系。制定《东关街商户信用管理办法》,明确评价指标(如经营合规性占40%、消费者投诉率占30%、社会责任履行占30%)、积分规则(如主动参与志愿服务一次加5分,被投诉查实一次扣10分)等。对于守信商户,给予表彰和奖励,如提供税收优惠、贷款优先等政策支持;对于失信商户,进行曝光和惩戒,如责令整改、降低信用等级、限制经营活动等,形成“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良好氛围。四是培育商户自治能力。引导商户成立行业自治协会,制定《东关街诚信经营公约》,通过商户互评、经验交流等方式强化自律;协会定期向管理部门反馈商户诉求,协调解决共性问题,形成“政府引导+商户自治”的协同模式。
(作者单位:东昌府区中华职教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