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市街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究
■ 王军
米市街曾是聊城最早的粮食集散地。作为我市回汉杂居历史文化街区,米市街见证了大运河聊城段漕运的繁盛,承载着城市发展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脉络,是展现民族融合、商贸文化和市井生活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我市为发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影响力,开展一系列老街基础设施提升、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工作,米市街等老街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如今的米市街,已转型成为时尚文旅消费引领区,吸引了30余名青年创业者入驻,涵盖餐饮、文创、体验、住宿等多个领域,成为聊城有名的“网红打卡地”。进一步探究米市街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对我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强化共同体意识宣传,弘扬历史文化。大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通过发放宣传材料、举办活动、张贴标语等方式,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让全体居民群众都能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自觉加入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活动中来,引导干部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深入挖掘米市街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建设文化场馆、开展文化研究等方式,传承和活化米市街的历史文化。
米市街是一条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街道,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米市街回族商人蒋宝荣倡导发动聊城商界,组织了“聊城商学联合会”,推动了爱国运动在聊城的蓬勃发展。抗日战争爆发后,米市街的优秀青年王笃元、蒋东岭、刘文奎、窦余泉、周怀义等投身范筑先将军领导的抗日队伍,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的悲壮之歌。可以将这些历史故事融入到米市街等老街区的建筑装饰、景观设计中,让游客在游览购物的过程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红色文化。
二是科学保护历史建筑,传承文化风貌。加大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力度,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方案,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材料,对老化、破损的建筑进行修缮和维护,确保建筑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价值得以传承。米市街上旧时有多处名胜古迹。其中,“海会禅院”位于该街南段路东,为明代建极殿大学士、吏部尚书朱延禧创建,清朝民国初期,“粮业公所”设于此地;“太汾公所”位于该街路东,清康熙年间由山西省太原、汾阳两府客商兴建,是外省商人在聊城建立的第一座会馆;“三皇庙”供奉天皇地皇人皇,初建年代失考,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地方人士陈兆杰重修;“忠善祠”位于海会禅院南、米市街南首路东,记载了典史周养民和善人李应凤的事迹。对于这些历史文化建筑,应尽力恢复建筑遗址,展示历史建筑的前世今生及背后的历史故事,增加街区的历史文化色彩。
三是优化业态布局,强化沉浸式体验。临东昌湖区域布局轻餐饮与茶社,文创区引入独立设计工作室,历史建筑改造为民宿或主题书店等。发展“夜经济”,增设灯光秀、运河夜游、露天剧场等夜间项目,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开发“穿越式”剧本表演,串联山陕会馆、米市街等景点,结合历史事件设计剧情场景。重新规划建设米市街以西的东昌湖片区水系,与街区内的历史建筑、文化景点相呼应,设置水上游览项目,举办水上文化节、民俗水上表演等活动,提升街区知名度与影响力,促进区域经济繁荣。
四是统筹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空间,合理规划道路、停车场、健身体育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最大限度保障群众的居住、出行、停车、健身娱乐等权益。充分挖掘周边闲置空间,设置“口袋停车场”,解决老街周边停车难问题,重新规划米市街以西的东昌湖东绿地功能,将健身器材集中设置,其他地方建设草坪停车场,栽植大树,既能解决停车难问题,又能保证周边环境的绿化。同时,完善既有停车场的管理,采用智能化停车管理系统,提高停车场使用效率,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的停车服务。构筑以公共交通为主、各种交通方式相协调的一体化交通体系,增设串联古城、东昌湖与米市街的公交巴士,优化步行道和自行车租赁点设置,开发智能导览小程序,实时推送相关活动。(作者单位:东昌府区行政审批服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