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从“空桌椅”到“抢话筒”

——高新区课堂改革发展综述

■ 吕晓磊

“你看这张照片,以前整个年级凑不齐80个学生,课桌椅空了一半;现在课间操队伍排到了操场边缘,600多个孩子的口号声在校园外都听得见!”7月25日,聊城高新区许营镇中学校长王保华拿着手机展示校园两年来的变化。

这所乡镇中学发生的变化有目共睹。今年有18名学生考入聊城一中,较去年增长260%……这场蜕变,是由于高新区初中教研室发起的一场区域联动差异化教学改革。

课堂上的“弹性空间”

“GroupA讨论跨文化案例,GroupB整理时态错题,GroupC跟我复习基础句型——开始!”暑假前的英语课上,许营镇中学教师李雨萌的指令像餐厅“点单”,学生们迅速分组行动。她的学情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个学生的动态:“李伟,10月前测42分,12月课堂参与率90%,需强化过去时用法。”

这种精准到人的教学方式,源于高新区推行的“分层任务单”。李雨萌展示的阅读材料上,C层是带拼音注释的短文,B层附加词义辨析表,A层则链接了拓展阅读。“学困生最怕‘听不懂’,我把完形填空拆成单句,再让他们拼成完整文章。”她说。一旁观摩的临清市烟店镇中学教师忍不住拍照:“这招我们班的后进生也能用!”

在高新区文轩中学,数学教师念文思的课堂更像“学习超市”。教室后墙的“分层任务角”挂满题卡,基础层是“一元二次方程求根”,提高层需“用方程规划校园绿化”,拓展层则挑战“计算轴承装箱问题”。

成绩单上的变化最直观:许营镇中学今年有18人考入聊城一中,和两年前的“零记录”相比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高新区文轩中学中考平均分涨了15分,重点高中录取率再提7个百分点。

学校里的“课堂革命”

“过去上课,后排总有趴着睡觉的;现在4人一组,个个争当‘小老师’。” “之前我的课堂设计是‘教什么’,现在是‘怎么教’,差异化教学更关注学生个体,因材施教,那些被认为跟不上的学生,往往会让人意料不到”……

在高新区文轩中学语文老师杨秀的课上,“温故梳疑”正热火朝天。A组学生默写古诗鉴赏术语,B组听写生字词,C组则对着拼音填汉字,写完立刻结对互改。数学教师胥爱丽的“师徒制”更见巧思。小组内,徒弟讲题时,师傅必须紧盯步骤:“这里漏了,再想想!”她的班级记录表显示,曾经的“数学困难户”一个月能讲十几道题,成绩从40分跃升至75分。胥老师笑言,“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是讲给别人听”。

学生们在进步,老师们也在成长。每周三下午,高新区实验中学数学组的教研室内总是气氛热烈。“在引入部分,要是能结合生活中水电费计费的实际例子,学生理解起来会更容易”“板书重点放中央,推导过程精简些”……

这种系统“磨课”流程在高新区已坚持多年。“好课是磨出来的!”高新区实验中学教师王艳艳说。

教研室的“破茧之路”

去年12月,在高新区初中教研室教学改革成果展示会上,初中教研室负责人宋瑕的桌上摆着一摞材料:许营中学的英语分层任务单、顾官屯中学的AB班对抗、高新区文轩中学的动态分组表、高新区实验中学的“增值性”评价体系。“以前各校闭门造车,现在一份教案全区优化。”她拿起许营教师李雨萌设计的阅读单,上面满是各校教师的批注,经四校老师打磨后,成了全区共享资源。

2023年起,高新区初中教研室启动区域联动差异化教学改革,构建“区级统筹—校际协同—校本深耕”的三级联动机制,全区四所初中的骨干教师打破校际壁垒,组建学科攻关组,利用线上平台与线下驻点,实现优质资源和智慧经验的实时流动。

教研室搭建的智慧平台更让因材施教有了科学依据,系统自动生成的“知识图谱”上,每个学生的薄弱点都用红黄绿三色标注得清清楚楚。最让人感慨的是评价方式的转变,过去只看班级平均分的考核,如今变成了多维度的“进步地图”:学生单科提升就能获得奖励,部分学校将后30%学生合格率纳入考核指标……

如今,在聊城高新区的校园里,许营中学的乡村娃捧着适配的“基础套餐”,顾官屯中学的“师徒小组”在一遍遍地纠正发音,文轩中学的学子在认真地“啃”着“挑战题”,高新区实验中学的“小老师”们讲得眉飞色舞——这场教育改革,正让每个课堂都长出热闹又扎实的模样。

2025-07-29 ——高新区课堂改革发展综述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3708.html 1 从“空桌椅”到“抢话筒”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