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中有“尺” 心中有“量”
■ 莘县实验小学 杨淑华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将“量感”列为核心素养之一,强调在真实情境中对事物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能力。因此,深入探索此领域中量感的培养策略具有现实紧迫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闹出“一个成年人高1.8厘米”“一个鸡蛋重50千克”等笑话。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是重结果轻过程:教学常聚焦于面积、体积公式的记忆与计算技巧,忽视学生对“量”本身的感知、体验和形成过程。二是重精确轻估测:练习多以精确计算为主,缺乏有目的、有指导性的估测活动,学生估测能力薄弱,缺乏信心。三是体验活动浅层化:虽有操作活动(如拼摆、测量),但目标指向公式验证,未能引导学生深度体验“量”的累积、比较与守恒。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量感,通过对不同度量之间从相互联系和区别两个方面进行关系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类比不同知识,让学生在进一步理解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的特性的同时,强化其量感的培养。
强化具身体验,建立“量”的表象。在图形与几何领域培养“量感”,必须超越纸笔练习,回归身体与经验。“身体尺”运用:引导学生利用身体部位,如一拃、一步、身高、臂展等,作为非标准单位进行估测和测量,建立个性化参照系。实物操作积累:通过大量触摸、摆放、填充、分割等操作,积累对单位量的具身经验。
突出估测训练,发展“量”的直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突出估测训练,发展“量”的直觉(量感),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特别是数感、量感、应用意识的关键一环,也是连接数学与现实世界的重要桥梁。“估测—验证”循环:设计大量先估测后验证的活动,例如:估测数学书封面面积、教室地面面积、粉笔盒体积等。重点在于反思估测结果与实测结果的差距,调整估测策略。多方法比较:鼓励学生运用目测、步测、手测、参照物对比等多种方式进行估测。
深化概念理解,把握“量”的关系。这是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这不仅仅是记住单位和公式,更是建立对“量”等属性的直观感知和理性认识。突出测量本质:在引入长度、面积、体积测量时,反复强调“测量就是用标准单位去覆盖或填充被测对象”。探究量的守恒:设计活动让学生发现形状改变时,面积或体积可能保持不变(如用同样长的绳子围成不同形状,面积不同;用同样多的橡皮泥捏不同形状,体积不变),深化对“量”本质属性的理解。
创设真实情境,促进“量”的应用。教学过程中可以链接生活实际,设计源于真实生活的问题,如“给窗户安装玻璃需要知道什么量?(面积)”“给新书桌配桌布呢?(面积)”“给鱼缸换水需要知道什么?(体积/容积)”“设计班级种植园如何规划?(面积)”。
总之,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培养学生的量感,通过强化具身体验建立表象,突出估测训练发展直觉,深化概念理解把握关系,创设真实情境促进应用等策略,将量感的培养有机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