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爱与智慧铺就育人长卷
——记聊城四中教师吴晓旭
■ 王向阳
近日,山东省教育厅公布了“师者本色——我的从教故事”优秀征文名单,聊城四中教师吴晓旭凭借日常感人的教育故事成功入围。在吴晓旭眼中,每一个与学生相伴的日子,都是一场关于爱与智慧的修行,那些或曲折或温暖的故事,不仅记录着学生的成长,也编织成教育生涯中最珍贵的经纬。
走出校门,把“危机”化作“成长契机”
去年寒假,吴晓旭接到一通急促电话:班上一名男生因家庭矛盾负气离家,家长多方寻找无果。微信不回、电话不接,零下6摄氏度的街头,一个尚未成年的孩子能去哪里?吴晓旭没有慌乱,她像往常聊天一样给学生发去信息:“我想给表弟买衣服,你身高和他差不多,陪我去商场试试?”对方沉默良久,终于回复了定位:市医院门口。
那几天,他用身上仅有的200元住过一次宾馆,其余时间都在医院的候诊椅上度过,脸上带着疲惫。吴晓旭见到他只轻声说:“早饭还没吃吧?老师先带你去吃碗热面。”热汤下肚,孩子红了眼眶,把几天来积压的委屈与恐惧一股脑儿倒出。饭后,吴晓旭建议他先回家洗澡换衣服,再与父母坐下来好好谈谈。但到小区门口时,孩子又踌躇不前,悄悄发来“求救”短信。吴晓旭灵机一动,让家长佯装下楼倒垃圾制造“偶遇”,顺势把孩子领进家门。
相似的“危机干预”在高考前再度上演。一名自幼父母离异的男生执意留长发,抵触校规,甚至干脆把自己锁在房间里拒绝到校。吴晓旭连续三次家访均被拒之门外,第四次,她带着理发券和汉堡券出现在学生家门口:“今天算老师的私人请求:陪我去剪个头发,再请你吃顿好吃的。”两个小时的出行,剪去了遮住眉眼的长发,也剪掉了学生心头的郁结。返校那天,学生拍了张自拍照发给吴晓旭:“以后每周我自己去修,绝不让您扣分!”
走进课堂,把“仪式”变成“冲刺动力”
高三开学前一天,整个教学楼空荡而安静。吴晓旭独自推开教室门,把40张课桌擦得锃亮,然后在黑板正中央写下遒劲有力的“决胜高三”,桌角依次摆好一瓶可乐、一支印有“金榜题名”的签字笔,以及写给每个人的“私人订制”便签——有的画着小太阳,有的写着“稳住,我们能赢”。第二天清晨,学生们推门而入爆发的欢呼,几乎掀翻屋顶。
之后的每一个节日,教室都变成“惊喜制造机”。儿童节,人手一只风车棒棒糖,吴晓旭把风车插在笔筒里,笑称“吉祥轮一转,理综选择题全对”;冬至,电磁炉支在讲台,全班围成一圈包饺子,热气模糊了窗玻璃,也模糊了孩子们因模拟考失利而皱起的眉头;距离高考还有30天,教室门口贴上她手写的对联——“考神附体横扫难题”,横梁悬着一枚红绸系成的“文曲星”,学生进门前都要蹦起来摸一下,再带着笑意回到座位。
2024年高考,班级语文平均分首次突破100分,那一刻,吴晓旭明白,那些看似微小的仪式,早已在孩子们心里点燃持续发光的火把。
面向未来,把“创新”变成“课堂常态”
在聊城四中语文组,吴晓旭的课堂被年轻教师称为“宝藏现场”。传统文言文背诵令人头疼,她把知识点裁成40张“抽签条”,抽到哪条背哪段,背不出就要用方言来一遍;讲评作文时,她打开自己用DeepSeek做的“随机点名”小程序,屏幕上滚动着学生的名字,音乐停在哪位同学,哪一位就要上台分享写作思路。
她还让学生把AI生成的“高分范文”投影到大屏,全班一起寻找“机器味”——空洞的排比、生硬的引用、模板化的结尾,然后再用10分钟现场改写,让文字重新拥有体温。
如今,每逢假期,孩子们都会相约回到四中,把大学的新鲜见闻一一与她分享,再顺手为下一届学弟学妹留下一张手写明信片。吴老师把其中一张贴在教案首页,上面只有短短一句:“你以智慧点亮我们,我们以星辰回报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