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森精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维度
■ 姜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孔繁森同志作为党员领导干部的楷模和援藏干部的杰出代表,在援藏工作中形成的“共情”“共融”“共享”的价值理念,不仅生动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为新时代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实践启示。
共情是孔繁森同志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基础。共情,意味着换位思、体恤民情、将心比心,共情能力促使着孔繁森同志实现了从“他者”到“我们”的情感跨越。在雪域高原的日日夜夜,他始终以赤子之心对待藏族同胞——在看到藏族同胞缺医少药,忍受病痛折磨时,他感同身受,将家中存款用来购置药物,一个红色药箱成为他的贴身之物;在看到失去双亲的藏族孤儿时,为人父母的他倍感心疼,毅然担起抚养责任,为他们撑起一片温暖的天空。正是这种设身处地、以心换心的真挚情怀,让孔繁森同志做的每一项工作都直抵人心、温暖人心、凝聚人心。这种深厚的情感联结,源于他对人民最朴素的热爱,更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把群众当亲人”的崇高境界。因此,作为新时代的领导干部,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必须提升共情能力,学会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用心倾听民声、用情体察民苦,在与各族群众同甘共苦中培养深厚情感,真正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共融是孔繁森同志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共融,意味着超越差异、增进认同,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实现心灵相通、命运与共,这一理念深刻体现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彰显着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主题。孔繁森同志以“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的自觉,在雪域高原构建起多民族间融洽友好、融通互助的和谐氛围。他深入学习藏语、尊重民族习俗,在与藏族同胞同吃同住同劳动中增进理解;他推动阿里地区发展,在共商共建共享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描述的那样,“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好新时代民族团结工作要求领导干部在实践工作中以共情能力促进民族交融,以实际行动不断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以真诚互动构建起和乐友好、亲如一家的民族关系。
共享是孔繁森同志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落脚点。共享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各民族共同迈向现代化的时代追求。孔繁森同志在推动阿里地区发展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他始终践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理念,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打破地区发展壁垒,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族群众。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他特别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建立普惠共享的发展模式,使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福祉切实转化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孔繁森同志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共同”二字的深刻内涵,展现了共产党人促进各民族共同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责任担当。新时代领导干部要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用心体悟各族群众所需所盼,通过精准施策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让各族群众在共建共享中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作者单位:中共聊城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