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以红色资源赋能小学思政教育

■ 王九仲

让红色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是在新时代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课题。红色文化纪念馆作为承载革命历史文化的生动载体,能够让小学生直观感受历史的温度。

当前,不少学校存在红色教育表面化、形式化的问题:重革命文化教育的知识性学习,轻革命文化教育的情感教育;重特殊节日的散点式游览,轻日常渗透化教育。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接受度、理解度、参与度较低。究其原因,在于学校未能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转化为小学生可理解的生命叙事。小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是有规律的,因此,将红色文化教育与小学教育相结合,需要遵循儿童认知规律。

莘县古云镇中心小学以鲁西第一党支部纪念馆为阵地,将其所蕴含的红色文化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不仅破解了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化、说教化的困境,更为小学生提供了理解和传承民族精神的成长路径。在课程建设层面,构建“1+N”红色课程体系:以国家课程《道德与法治》为主干,开发纪念馆研学课程、校本特色课程等延伸模块。组织地区内教师及教育部门研发以“鲁西第一党支部”为相关背景的红色绘本教材,用卡通形象讲述红色故事,既保持历史真实性又符合儿童审美偏好。在实践育人方面,建立分层体验机制:低年级侧重感官体验,开展“革命文物寻宝”等活动;中高年级注重思辨培养,组织“分粮吃大户斗争”主题讨论。通过场景复原(如小芦庄夜袭地主)和实物展陈,再现徐庄党支部领导农民反抗剥削的历史。通过展出手榴弹模具、土枪等文物,配合“游击战术”互动游戏,增强体验感。推出“重走红军路”情境课程,设置运粮、送信等模拟任务,让小学生在团队协作中体会革命智慧。

专业师资培养是持续发展的关键。实施“双师”培养计划,纪念馆讲解员学习教育心理学,学校教师接受革命史专题培训。分批次、分阶段组织当地教师进行“鲁西第一党支部”建立革命史专题培训,提高教师知识讲解的准确性。

评价机制需要突破标准化测试局限。鲁西第一党支部纪念馆与学校结合,开发特色红色文化文旅产品,开展“我是小小讲解员”活动,采用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的场馆学习轨迹。小学生达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就可以获得“红色传承小使者”等实践性荣誉称号以及相应红色文旅产品,激发了学生内生动力。

莘县古云镇中心小学的实践表明,将家门口的红色场馆转化为思政教育的生动课堂,通过场景化、体验式、沉浸式的实践路径,能够有效破解传统思政教育“入脑难入心”的困境,让红色历史可触可感,让革命精神可学可践。这不仅是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的有效探索,也为革命老区的小学思政教育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莘县方案”。

(2025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研究”专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5137)

2025-08-07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4244.html 1 以红色资源赋能小学思政教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