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场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模式探索
■ 高爱芝
公共文化服务场馆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传播知识、弘扬文化、服务社会的职能。聊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引入“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模式,通过专业社工的指导和志愿者的广泛参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服务的多元化,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场馆的服务质量和影响力。
志愿服务是博物馆与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场馆社会教育活动不可或缺的力量,是提升其社会教育效能的关键。一方面,专业社工可以指导志愿者开展工作,提升其服务质量和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志愿者可以协助专业社工开展活动,扩大服务覆盖面和影响力。
“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模式,是指在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场所,通过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引领和指导,结合志愿者的积极参与,形成协同合作、互促共进的良好局面。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广泛招募志愿者,并开展系统的培训,提升志愿者的服务意识、专业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志愿者在专业社工的指导下,参与图书整理、读者咨询、展览讲解等多项服务,为公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文化体验。志愿者通过参与文化志愿服务,加深对文化遗产的了解和认识,成为文化传承的使者。该模式有助于增进公众对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场所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社会和谐与凝聚力的提升。
专业社工在公共文化服务场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对服务需求进行精准评估,设计并实施有针对性的服务项目。志愿者是公共文化服务场馆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具备不同的专业背景和技能。通过志愿者的广泛参与,可以为公共文化服务场馆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为了实现“专业社工+志愿服务”的融合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机制。一是要建立合作机制,明确专业社工和志愿者之间的职责和分工;二是要建立培训机制,提升专业社工和志愿者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三是要建立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专业社工和志愿者进行表彰和奖励,切实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模式为公共文化服务场馆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和实践路径。通过专业社工的引领和志愿者的广泛参与,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服务的多元化,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场馆的服务质量和影响力。未来,可以继续深化这一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
(2025年度聊城市社科规划“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5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