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地头的握手言欢

——赵寨子镇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

■ 本报记者 刘亚杰

本报通讯员 余凤仪

“真没想到,微信群里吵了几句嘴,镇综治中心的人很快就上门了,不光把路障清了,还把我们心里的疙瘩解开了!”8月7日,回想起不久前因几块砖头引发的邻里风波,高唐县赵寨子镇前纸村的陈明霞(化名)和丛金芝(化名)言语间满是感慨。

当时,陈明霞为保护自家下水管道,在公共路边堆放了砖块,引来邻居丛金芝的不满。双方争执迅速升级,从家门口吵到了村里的微信群,言辞激烈。然而,事发仅数小时后,在镇综治中心联合派出所、村支书组成的调解专班及时介入下,不仅平息了这场“线上骂战”,还让双方在微信群里相互致歉,重归于好。

类似这样高效化解的场景,在赵寨子镇并非孤例。7月1日,后东村村民任军农焦急地跑到镇综治中心求助:“俺家地里的玉米苗不知被谁打了除草剂,眼看就要蔫了!”中心工作人员立即联合派出所民警赶赴现场。他们勘查发现,大片玉米苗叶片枯黄,与周边对比鲜明。经走访,真相很快查明:环卫工人在路边作业时,因风力影响,除草剂不慎飘洒到了任家地里。一方要求足额赔偿,另一方强调“收入微薄、并非故意”,调解一度陷入僵局。但经过调解人员近三小时的耐心调解,最终达成环卫工人诚恳道歉并按市价赔偿,任军农也表示理解接受,双方在田埂边握手言和。

从线上“互怼”的迅速平息,到田间赔偿僵局的巧妙化解,这些看似琐碎的邻里纠纷、生产矛盾,恰恰是检验基层治理成色的“试金石”。这些高效、温情的化解背后,是赵寨子镇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探索出的“多维融合、高效协同”治理新路径在发挥关键作用。

走进赵寨子镇综治中心,信访、司法、派出所、法庭等关键部门打造的集“综合受理、矛盾调解、信访接待、法律服务、心灵驿站”五大功能于一体的实体化运行平台,成为为群众高效办事温情服务的强力枢纽。群众进“一扇门”,即可享受全流程服务,告别“多头跑”。同时,全镇科学划分17个基础网格,配备23名专兼职网格员,构建“网格长+党员志愿者+法律顾问”协同联动的“前哨站”。网格员如同敏锐的“流动探头”,日常巡查、信息收集是基本功。前纸村的微信群风波,正是网格员第一时间捕捉线上异常动态并上报,为综治中心火速联动派出所、村支书争取了关键时间,凸显了资源整合的速度。

“我们建立了‘日排查、周研判、月通报’闭环机制,网格员每日摸排风险。创新实施‘中心吹哨、部门报到’响应机制,司法、信访、派出所等部门闻哨即动、协同作战。严格执行案件跟踪回访,筑牢矛盾反弹防线。”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镇还组建了26人“专家调解库”,为专业纠纷提供支撑。

近年来,赵寨子镇综治中心精心培育了以热心调解员张严芹为核心的“‘芹’来勤往”调解品牌,探索“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法育人”新路径,推动情、理、法深度融合。截至目前,该品牌调解室已化解邻里纠纷52起。创新开展“调解服务进万家”活动,变“坐等上门”为“主动服务”。面对微信群里的激烈争吵,调解员动之以情疏导情绪,晓之以理、明之以法警示后果,最终引导双方在群内公开致歉,将冲突化解于无形。

从微信群里的“硝烟散尽”到玉米田边的握手言欢,赵寨子镇综治中心以规范化建设为基石,通过资源整合、机制创新、品牌引领,成功将“多维融合、高效协同”的理念深植于基层沃土。

2025-08-11 ——赵寨子镇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4378.html 1 田间地头的握手言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