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魂映榴花
■ 胡芝芹
红日初升,温煦的阳光将笼罩校园的薄雾轻轻掀起。学生们朝气蓬勃的脚步声,和着浸有石榴花香的清风,一起将沉寂了一夜的教学楼悄然唤醒。
在充满朝气的孩子们中间,夹杂着老师们矫健的身影。其中,有一位女教师格外醒目。她手提一个饭盒,眉眼间透着自信与温和。金色的阳光温柔地敷在她的弯月眉梢,微风轻轻撩动着她的如瀑长发,她整个人仿佛被镀上了一层暖光。这位女教师,名叫虹,是一位刚刚来到我家乡任职的回族教师。
我的家乡在聊城市。黄河汤汤,携万里泥沙奔涌而过,滋养出两岸沃野;运河悠悠,载千年舟楫蜿蜒其间,沉淀着市井风华。这片热土,更孕育出“人民的好公仆”孔繁森。这里也是汉族和回族杂居之地,只是回族人口相对较少。在我们这所乡镇学校里,鲜见回族同胞的身影。因此,虹老师的到来,就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了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学校的厨师专为虹准备了符合回族饮食习惯的餐食。但有一次,可能是师傅清洗餐具不够彻底,虹老师注意到饭菜里有自己忌口的食材味道,但她并未直接向师傅挑明,而是微笑着说:“您们每天要辛苦准备这么多人的饭菜,就别再专门为我一个人忙活了。我的家人要为我做好午餐,我若是拒绝,可就辜负了他们的一番心意。”她这么做,既是要坚守着本民族的习俗,又不想给学校增添麻烦。
第二天,虹就带着饭盒来上班了。可是,她带来的饭菜,经过一上午的放置,早已没了热气,也失去了原本的鲜美。中午,当我们在餐厅里热热闹闹地用餐时,办公室里只有虹就着开水,默默吃着放凉的饭菜。可即便如此,她的脸上依旧挂着乐观的笑容,未说一句抱怨的话语。
单位领导知悉此事后,马上着手安排,克服重重困难,为虹准备了专门的厨房和餐具等,那一锅一勺上、一粥一菜中,满是对员工的关心和对少数民族习俗的尊重。虹感动于领导对她的照顾,看着她泛红的眼窝,我们也深受感染,大家纷纷向虹伸出手,那一刻,大家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互相传递团结的力量。
虹老师还为我校师生打开了一扇了解回族生活方式的窗口。她在教学中巧妙地融入民族文化元素,给学生们讲述回族悠久的历史,以及与汉族、藏族、蒙古族等各民族的交融;分享回族的宗教信仰、饮食习惯和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等,让学生们深入领略回族文化的独特韵味。她讲回族重要的节日和庆典,比如庄重的开斋节、神圣的古尔邦节,详细介绍节日里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我们师生,都被虹老师讲述的民族文化深深吸引。她还带来回族传统美食——油香,这种面食,通常只在节日或重要场合制作。她一边讲解油香的制作过程,一边把热乎乎的油香分发给大家。我们吃着外酥内软的油香,仿佛看到了虹老师认真做油香的画面:她清晨四点就起床和面,然后发面、做面饼、油炸,蒸腾的热气朦胧了她温和的脸颊。那一刻,整个办公室都弥漫着温馨和睦的气息。
虹老师不仅是民族文化的传播者,更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作为班主任,接手初中一年级时,她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帮助他们培养并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那段时间,她忙得像个陀螺,甚至忘记了参加女儿的家长会。面对我们的关心和问候,她微笑着说:“再坚持一下,坚持五周,等孩子们基本养成好习惯,就能轻松一些了。”为了帮助小亮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她每天都会认真检查小亮的笔记本,并在上面写下详细的批注和鼓励的话语;为了培养小佳的阅读习惯,她在周末通过电话与小佳交流读书心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虹老师的悉心陪伴和耐心引导下,孩子们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稳步提升。
学生们也非常喜欢虹老师。课间休息时,孩子们拉她一起做游戏。小佳举着美工剪刀嚷嚷着:“老师,我把奶奶传给我的剪纸技艺教给您吧。”小瑞把妈妈绣的石榴花荷包偷偷放进虹的背包里。他们让剪纸的镂空里藏着共通的巧思,让荷包的绸带上系住彼此的心意。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就像不同花色的丝线织进同一块锦缎,在朝夕相处里把尊重与喜爱织成了不分你我的温暖,让民族的差异作了彼此靠近的桥梁,在日常的点滴里悄悄生长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厚情谊。
初秋时节,一枚枚红彤彤的石榴盈满枝头,用不了多久,它们将裂开“笑口”,晶莹的籽粒密密相拥、颗颗饱满。这满枝沉甸甸的果实,是虹老师用十年光阴里的每一份坚守、每一次付出浇灌出的团结之果——她以师者的赤诚化解隔阂,以教育的温度凝聚人心,让民族的情谊在日复一日的陪伴里扎根结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愿我们在“两河明珠”的辉光里,携手同行,共同书写一幅团结奋斗、繁荣发展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