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回民小学

■ 马金成

聊城古城东门口外,横着一条和东城墙平行的幽深狭长的古街。驴市口将古街一分为二,驴市口以南是米市街,这里商铺林立,商业气息浓厚;驴市口以北是礼拜寺街和药王庙街,这里文化气息更浓,有礼拜寺、药王庙、隆兴寺,还有一所回民小学。这所小学是附近几条街回汉两族儿童求学生涯的起点。

回民小学坐落于大礼拜寺街中部路西,三面环水。当年这三片水域都有各自的名字,位于小学大门对面路东的这片水面,被称为“后坑”。后坑北邻的那片水面,中间有座岛,岛上芦苇丛中有个斜立着的大瓷缸,目测缸口直径有一米半,孩子们只敢远看不敢靠近。这两片水面之间有一条东西向的小路,串联起药王庙街、小礼拜寺街和清孝街。学校的西墙和北墙外边是环绕古城的护城河,是周边水域中最深最宽的一片。

回民小学周边的这三片水,像个天然的儿童乐园,载满了回汉儿童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夏季游泳、扑蜻蜓、粘知了、薅莲蓬、掏苇喳喳蛋;冬季在冰上打滑,比赛看谁滑得远。那时候小伙伴们穿的鞋都是千层底布棉鞋,就看助跑的速度和角度技巧了。大家也在冰上薅藕棒子,手拽脚踢,点篝火,玩“点卯一”,给漆黑的冬夜增加些光亮。到春天就钓鱼、打四角、弹玻璃球。秋天最痴迷斗蛐蛐,沿湖边的草丛灌木丛,循声辨识优劣,把自己逮的蛐蛐通过循环赛选出前三名,分别起好名字编上号,交锋比赛。那时候的孩子们不爱在家待着,吃完饭就往外跑,听见大人喊的时候才回家。

童年时光如此短暂,转眼来到1970年,我该上小学了。1963年出生人口多,住在附近的儿童也遇到了入学难的问题。回民小学容纳不下,就在学校的南边北边各办了一个班,每个班有五六十人。我上的是北边这个班,位于小水桥南路东高老先生家。高老先生是个残疾孤寡老人,他自己住小南屋,腾出了三间北屋当教室。土房不大,也就三四十平方米,条凳当课桌,自带小板凳,记得老师姓李,善良有耐心,教拼音、识字、算术。1971年秋季,我才正式转入回民小学,上了一年级。

回民小学南邻清真西寺,占地四五亩,南至清真寺大殿北墙,西、北两边紧邻护城河,东靠四户民居的西墙,共十个教室,全是浑砖到顶的大瓦房,玻璃门窗,不知要比附近矮小的土房民居好上多少倍。教室共三排,其中南边第一排有四间教室,第二排也有四间教室,中间有个小广场,最后一排房间多一些,靠东边是两间教室,中间是办公室,西边是老师的宿舍。

我们那一级三个班共120多人,回汉学生差不多各占一半。我所在的班,一二年级时在西南角那间教室,许老师担任班主任。那时候生活贫困,附近几条街的回族家庭尤其困难,交不起学费是常事,学校按政策给予减免。对买不起铅笔的学生,许老师发动同学们捡冰糕棍儿换铅笔,记得还换过一次苹果。许老师手把手地教我们学算术,趴在桌上辅导功课,逐字逐句地教识字。

三年级时,我们班搬到最北边一排的教室,个子高挑又文质彬彬的金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金老师教语文,朗读时语调抑扬顿挫,轻柔且富有感染力。这时候老师们也都分开任课了,除了语文、算术、体育,还增设了音乐课、政治课和劳动课。尽管回民小学规模不大,但师资力量好,老师们水平高,责任心强,培养出不少优秀人才。后来,有的同学在篮球、体操、健美等项目上进一步深造,有的经商办企业,有的当兵,有的考上了大学、中专,后来不少人成为各行各业的翘楚。

聊城回民小学创办于1953年,2004年与东关小学合并为东关民族小学,成为播撒民族团结种子的沃土,让回汉根系相连的幼苗长成参天大树。学校不仅培养了掌握知识的学生,更埋下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种子。他们走向社会后,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5-08-18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4776.html 1 记忆中的回民小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