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抗战精神 锻造年轻干部
■ 马晓敏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前,无数英烈以血肉之躯挺起民族脊梁;80年后,新时代年轻干部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作为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亟需从这段壮烈史诗中汲取“信仰之力”“担当之勇”“为民之智”,进行精神塑造与能力培养这既是干部成长的必修课程,更是应对时代挑战的精神源泉。
以“苟利国家,信念铸魂”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冰天雪地的东北林海中,杨靖宇将军胃里只有未能消化的树皮、草根和棉絮,却以“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的呐喊,坚持14年抗战;阴森潮湿的牢房里,赵一曼在遗书中写下“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字字泣血、句句铿锵。这种“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赤诚,恰是当代年轻干部破解“理想与现实落差”的精神良方。年轻干部初入职场,常面临理想与现实碰撞后的尴尬,乡村振兴中产业培育的漫长周期、基层治理中矛盾调解的反复拉锯,容易让人产生迷茫。面对这些挑战,年轻干部应以抗联将士“甘将热血沃中华”的坚守,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应以革命先烈“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定力,消解畏难情绪,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保持坚韧不拔的意志,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在实践中让信念的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在迷茫时始终能够找到前行的方向。
凭“千磨万击,勇担使命”锤炼坚韧担当品格。在百团大战中,八路军将士在正太铁路沿线与日军展开激烈的拉锯战。有的战士在炮弹炸起的泥土中爬起,不顾伤痛,继续冲锋陷阵;有的战士在断粮数日的情况下,依然坚守阵地,宁死不屈。在雁门关伏击战中,装备落后的八路军将士面对敌机的狂轰滥炸,以“与阵地共存亡”的坚定决心,反复冲杀,最终成功冲破日军防线,取得了辉煌的战果。这种“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韧性,正是年轻干部破局攻坚的有力武器。基层工作中,“千磨万击”是常态,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既要协调多部门资源,又要化解居民利益分歧;落实惠民政策,既要精准解读文件精神,又要兼顾不同群体诉求。年轻干部若缺乏韧性,极易在“碰壁”后退缩。年轻干部当学夜袭阳明堡的突击队,以“不待扬鞭自奋蹄”的主动破解部门协作的壁垒;当学平型关的伏兵,用“四两拨千斤”的智慧调和群体矛盾。担当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有在“碰壁”时不回头、“摔跤”后继续往前冲的实际行动,有在艰难险阻面前挺身而出、攻坚克难的责任意识。
用“渠清有源,根植民心”培育群众工作能力。在海坨山区,八路军战士与百姓亲如一家。战士们主动帮助百姓抢收庄稼,自己却啃窝头,生活十分艰苦。在根据地,老乡们也对部队全力支持。当部队缺药时,乡亲们翻山越岭,不辞辛劳地送来草药;战士受伤了,大娘们连夜赶制绷带,悉心照料。这种“军民鱼水情”的深厚情谊,源自于党始终“把群众当亲人”的真心实意。年轻干部做群众工作,既要学会“蹲下身子说话”的姿态,更要悟透“办公室里想破头,田间地头有答案”的哲理。当把办公桌“搬”到麦田间,就会懂得乡村振兴需要“地道战”式的群众智慧——让农民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角而非旁观者;当把会议室“改”成农家院,就会明白政策制定要像“地雷战”那样——让群众的创造力成为破解难题的钥匙。帮大妈拎菜篮子时听来的家长里短,陪大爷下棋时聊出的街谈巷议,都是工作中的“活字典”。只有与群众打成一片,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更好地推动各项工作开展。
(作者单位:阳谷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