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的创新实践
——聊城市“红扫帚”行动个案研究
■ 孙华伟
2024年以来,聊城市委社会工作部聚焦人居环境、乡风陋习、矛盾纠纷、民生关切四大领域,创新开展农村“红扫帚”行动。一年来,通过组织村党支部书记、“两委”干部和党员带头“大扫除”,引导动员广大村民从扫垃圾向扫陋习、扫矛盾、扫问题进军,挥“党建红”之帚,扫“治理尘”之弊,实现了乡村颜值、社会治理、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的一体跃升,为乡村振兴提供了“聊城方案”。
“扫垃圾”,擦亮生态宜居底色。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构建“支部牵头、干部划片、党员包户、群众参与”的人居环境整治责任体系。将环境整治纳入主题党日,党员干部带头干,从清理公共区域、房前屋后卫生入手,以点带面、示范引领。推行“美丽庭院”创建、“门前三包”责任制等,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变“突击清”为“常态美”。在此过程中,不但村容村貌实现蝶变升级,而且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组织力显著增强。东昌府区绘制全域《人居环境网格整治平面图》,分段包干,实行“每日两巡查、三集中、月底查”机制,形成“日常+集中+督查”闭环。临清市注重整合资源促增收,把清理出的撂荒地、废旧坑塘统一打包入市,引进鱼藕共生、非遗研学、鱼塘垂钓等项目136个。戴湾镇盘活闲置宅基地,发展菌菇、大鹅、葫芦等农、林、牧、渔多类庭院经济,村集体送技术,村民来认领,既富口袋又美家园。
“扫陋习”,涵养文明和谐新风。坚持依法依规、群众主体原则,组织全市2166个行政村全部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将反对高额彩礼、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作为刚性约束。大力培育文明志愿服务力量,组建789支志愿服务队,开展“文明婚礼”“绿色清明”“美德新风倡树”等主题活动。创新推行“乡村治理积分制”,制定涵盖生产生活185项具体行为的正负面清单,探索“信用+志愿”“社工+志愿”等治理新路径。开发区在20个行政村全部成立红白理事会,将抵制高额彩礼、大操大办、铺张浪费、非法宗教活动和封建迷信、黄赌毒等行为纳入村规民约,组织公益组织、志愿者开展移风易俗宣传。高唐县下派35名文化辅导员到镇村,发展200余支文艺队伍,开设移风易俗“小课堂”“小剧场”“文明新风大家谈”等多个栏目,创作情景剧《农村喜事新办》、小品《彩礼》、现代京剧《说新风》等移风易俗小戏小剧200余个,增强群众对现代文明理念的认同感。
“扫矛盾”,筑牢稳定安宁根基。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提、议、决、评、享”民主议事“五步”工作法,广泛开展“有事来聊”民主议事,推动村级事务决策由“代民做主”向“由民做主”转变。依托网格化治理体系,常态化开展入户走访、地毯式排查,精准掌握社情民意和矛盾隐患,分类建立台账,实行预警管理和动态清零。东昌府区创新推广“四排查两报告”制度(即定期排查、重点排查、专项排查、联合排查;日常报告、紧急报告),压实村党支部和党员责任,推动矛盾纠纷发现在早、处置在小,累计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630余起。阳谷县寿张镇搭建“村民会客厅”,及时收集不同性质的矛盾纠纷,并在村民议事会中集体商议解决方案,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难易程度,明确具体负责人,分别于3天、7天、15天、21天限期内进行处理、反馈,真正做到了矛盾纠纷早发现、早化解。
“扫困难”, 绘就民生幸福画卷。服务群众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常态化组织党员“亮身份、访民情、解民忧”,全方位、动态化采集民生需求信息。临清市聚焦“环境、陋习、矛盾、困难”四大领域诉求,绘制民生地图112张,落图入库,网格员联动1.5万名党员志愿者走街串巷,建立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重点群体“需求档案”。尚店镇绘制“三色”需求雷达图,“红点代表老人要陪护,蓝圈代表儿童盼辅导,黄标代表残障求便利”,党员穿巷入户,建立70余份“专属档案”,让服务“有的放矢”。冠县聚焦“老小病残急难重”等群体,建立“七色民情档案”,精准解决群众困难,并印制“为民服务手册”“心连心联系卡”,发放给群众,坚持有电必接、有问必答、有疑必解,真正服务到群众心坎上。
(作者单位:聊城市委社会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