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用代码点燃育人之光

——记聊城市实验中学教师刘剑

■ 刘德策

“真正的教育不是填满容器,而是点燃火炬。”在聊城市实验中学信息科技教师刘剑的机房墙上,一幅毛笔字遒劲有力。23年来,刘剑把“弘道”二字写进每一堂课、每一行代码:他让沉默少年在3D打印的齿轮声中找回自信,更让视障女孩在三维音效的指引下“看见”阳光……

去年秋天,初一(2)班最后一排的单星辰总把脸埋进臂弯。这个痴迷机械制图的男孩,作业本背面画满精密齿轮,却在编程课上“零分交卷”。刘剑没有批评他,而是耐心地引导他。

那个周末,刘剑陪他调试3D打印机。当乳白色齿轮缓缓契合,少年脱口而出:“原来代码能让梦想变成现实。”后来,单星辰设计的智能机械臂夺得省赛一等奖,其中机械臂末端柔性抓取装置,是为患帕金森综合征的祖父量身定制的。颁奖典礼那天,他把证书轻轻放在祖父床头,老人颤抖的手掌与机械臂第一次“握手”。刘剑说:“那一刻,我懂了《礼记·学记》‘大道不器’的重量——技术只是载体,尊严才是灵魂。”

去年夏天的一个下午,四个学生抱着橘猫“大黄”走进办公室:“老师,能教我们训练图像识别模型吗?”刘剑当即把《机器学习》课搬到生活现场。237张猫脸照片、3昼夜调试、迁移学习优化……系统上线后,“欢迎大黄”的机械音响起,出粮口特意雕刻的金鱼纹样闪着微光。

“橘猫识别率低于其他品种的猫,因为毛发脏乱影响特征提取。”学生小雨的反思让刘剑惊喜:“每只猫都该被平等对待。”少年们第一次明白:技术只有扎根人文土壤,才能有生命的温度。

今年春节,一封来自初三学生王梓轩的邮件让刘剑泪目:“感谢老师当年没有没收我的游戏引擎笔记。”

两年前,王梓轩还是“网瘾少年”,在那本被油渍浸染的笔记本上,刘剑只写了一句话:“游戏物理引擎与机器学习共享数学之美。”如今,系统测试视频中,盲人女孩循着三维音效走向公园长椅,阳光穿过树叶在她掌心投下光斑。梓轩在邮件里写道:“当算法成为别人的眼睛时,我终于理解了您说的‘技术伦理’。”

刘剑把邮件转发到班级群:“这是比任何竞赛一等奖都高的奖杯——技术因向善而伟大。”

刘剑始终坚守“以技术赋能创造力”的教育理念。他开发的跨学科课程《Python遇见古诗文》《AI与〈广陵散〉》,让留守儿童通过VR走进敦煌石窟,让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在语音交互中重拾记忆;他主持的市级名师工作室已培养6位省级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12位市级教学能手。

夕阳下,少年们正在尝试用AI复原《广陵散》断章,玉兰香与主板淡淡的焦灼味交织。刘剑合上教案:“孔子马车扬起的尘土,两千五百年后飘进我的机房。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技术为舟楫,以人文为罗盘,护送每个年轻的灵魂抵达属于自己的彼岸。”

2025-08-26 ——记聊城市实验中学教师刘剑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5242.html 1 用代码点燃育人之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