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问题村”迈向“示范村”
——梁堂镇刘寺地村蝶变背后
■ 本报记者 朱海波
本报通讯员 吴巍 马雪
8月25日晚上七点半,冠县梁堂镇刘寺地村文体活动广场上,音乐准时响起,周边群众闻声而来,跳起广场舞。“多亏了刘书记,让我们有了跳舞的地方。”村民康晓芹嘴角上扬,边跳边说。
康晓芹口中的“刘书记”,是县人大代表、刘寺地村党支部书记刘家平。自2014年任职以来,刘家平带着村民啃硬骨头、闯新路,让这个曾经的“问题村”实现了华丽转身。
筑牢战斗堡垒
从“软弱涣散”到“五星级党支部”
在刘家平看来,刘寺地村之所以成为“问题村”,根子在于党组织“软弱涣散”——党支部没有办公室,班子没有凝聚力,开党员会没人来,群众有困难找不到人。
刘家平从抓班子、强队伍入手,每月组织党员集中学习,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严管党员队伍,推进民主管理,实现党务、村务、财务公开,重大事项严格按照标准要求和规定程序开展,发展年轻党员时,坚持德才兼备,把致富能手、返乡青年吸收进党组织,为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以前党员开会都找借口请假,现在大家都愿意参加。”村党支部委员曹连杰说,在刘家平的带动下,党员们带头清扫街道、流转土地、帮扶困难户,成了村民眼里的“主心骨”。自2021年起,刘寺地村党支部连续4年被县委组织部评为“五星级党支部”,2024被县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刷新乡村颜值
从“脏乱差”到“示范村”
“以前村里路难走,垃圾随风飘,污水靠蒸发。”村民杨大爷的话道出了刘寺地村的旧貌。彼时,村内道路坑洼,大街小巷柴草乱堆,夏天苍蝇嗡嗡飞,雨天污水到处流,村民怨声载道。
刘家平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清街”。刚开始实施清街计划时就有人抵制:“堆了几十年的东西,说清就清?”碰到不配合的村民,他就耐心地拉家常、讲政策,还主动帮他们搬运。他带着班子成员,扛着铁锹、扫帚,指挥着铲车、三轮车,挨个胡同进行打扫。1个月后,村里大变样:路面宽敞了,胡同干净了,群众心情也舒畅了。
如今的刘寺地村,分段修建了生产路,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建设了文体广场,整个村庄村容整洁、邻里和睦、乡风文明,2023年实现从创优村向示范村的转变。
激活发展动能
从负债96万到年收入50万
刘家平上任之初,村内不仅没有集体经济收入,还背着96万元的债务。
刘家平和村“两委”班子反复琢磨:种地单靠农户单打独斗收益太低,要想提高收入还是得把土地集中起来。他们尊重群众意愿,采用流转与托管相结合的方式,由村庄党支部牵头成立合作社,在收益分配上,采用“3322”模式:纯收益30%归合作社,30%归村集体,20%作为合作社风险金,20%归租户,提高了合作社的抗风险能力。目前,全村已实现土地托管面积1149余亩,免除群众各类费用10余万元,累计实现村民分红8.37万元,村集体增收26.86万元。
该村依托土地积极拓展电商业务,通过粮食规模化种植、农产品仓储加工、农耕机械化服务等进行合理布局,把全村的闲散劳动力都吸纳到各个生产销售环节中来,既鼓起了老百姓的钱包,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村集体收入连续两年突破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