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5双“千里眼”守护万家灯火

——新华路街道打造智慧化治理模式

■ 本报记者 吕晓磊

本报通讯员 朱红光

8月22日凌晨3点,临清市新华路街道综治中心功能室内灯火通明,6块65英寸拼接大屏上画面流转。值班人员王冬指尖轻滑控制台,铁路沿线一处异常晃动的围栏被瞬间放大,这个藏在夜色里的隐患被“雪亮工程”的“千里眼”精准捕捉。这一幕,是临清市新华路街道科技赋能基层治理的生动缩影。

53个村居的街巷、7处宗教场所的角落、5段铁路沿线的护栏……235个监控摄像头如同遍布城乡的“神经末梢”,将实时画面汇聚至这个不大的空间,编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平安网。

“上周,菜市场入口处有人晕倒,工作人员在监控中发现后调度网格员,3分钟就将患者送医了。”新华路街道综治中心主任王星指着大屏介绍,相比传统的人力巡查,智能化设备“眼睛”更多、速度更快、覆盖更全,从“人巡”到“屏守”,效率提升不止十倍。数据显示,自平台运行以来,辖区突发事件响应时间缩短60%,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率达 92%,这些数字背后,是235双“眼睛”24小时不眠不休的守护。

科技不仅是“眼睛”,更是“大脑”。“李姐,社区东头的老槐树下是不是该加个摄像头?”网格化办公室主任王晓雨通过视频连线,与村居联络员商讨新增监控点位。针对部分区域覆盖不足的问题,街道已规划新增160台智能摄像机。“这些设备不仅能‘看’,还会‘思考’。”新华路街道办事处主任姚强拿起设备清单介绍,学校周边可自动识别人群聚集,铁路沿线能及时预警异物入侵,科技正成为平安建设的“硬支撑”。

“雪亮工程”不仅是装摄像头,更是用科技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当技术有了温度,防控有了精度,平安就有了深度。”新华路街道党工委书记朱亮介绍,随着科技不断发展,技术不断成熟,这一平台将越来越智能,成为社会治理的“千里眼”和“瞭望号”,为乡村振兴和城市精细化管理注入智慧新动能。

2025-08-27 ——新华路街道打造智慧化治理模式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5283.html 1 235双“千里眼”守护万家灯火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