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河之魅

■ 扈学秋

清晨,我和妻子来到了小湄河。

长江路和庐山路的十字路口向南100米路东就是小湄河湿地公园的入口,清晨有微风,有绿色,人还比较少,这个地方特别幽静。

大门的北面有一块青石,上面写着小湄河湿地公园。门的南面是一块黑褐色的石头,上面有四个红色的大字:湄河之魅。虽然掩映在绿化带中,却依然十分醒目。

天气还是比较热,拍完视频之后,我和妻子在里面流连了一会儿,再次回到大门口,我对这四个字产生了兴趣,拿出手机来拍了一张照片。

我笑着对妻子说,今天你写一篇文章,文章的题目就是《湄河之魅》。妻子笑着拒绝,说还是让我来写。

湄河之魅,那么小湄河魅力又在哪里呢?我需要好好地想一想。我想,它的魅力就在这四个字上面,就在能想到这四个字的这个人上面,这四个字谁最先想到的呢?我真想认识认识这个人,问一问他的湄河之魅的魅力在哪里。

小湄河的魅力,也应该在我这里,小湄河,我和妻子来过多少次都记不清楚了,这里有我们的身影,这里有我们的足迹,这里有我们的时光,这里有我们的故事。

小湄河的魅力还应该在它的历史文化底蕴里面。进门之后,路北有一个宣传栏,上面是小湄河简介。简介里面有这样一段话:此地五代晋开远初至巢陵城,为博州治所,其遗址位于“旧洼”处,《聊城县志》载“小湄河自聊城东南旧州陂汇流入博平界……”该河于五代十国时即有之,距今逾千载。

一条已经流淌了千年的河流,这里面包含着多少历史文化底蕴呀。博州治所,比现在的东昌古城都早,在隋唐时期,这里就是聊城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大诗人王维就曾经在这里当过看管仓库的小官,而且待了很多年,在这里留下很多著名的诗句,后来才去的辋川。

这里还有着“巢父遗墓”“饮犊上流”以及“红眼狮子闹九州”的传说。齐王在这里称过霸,孟尝君在这里宴过客。宋朝熙宁年间这里发了大水,聊城才迁到了现在的东昌古城这个地方。当时的小湄河也应该满满的全是水吧。

这些历史故事,这些文化底蕴,这些千年积累的土地和文明也应该属于小湄河的魅力之一。

如果再其次,应该说到水之魅了。既然是河就肯定有水,水是灵动的。水是一座城市的灵魂,聊城之所以叫做江北水城,也是因为水多。聊城地处鲁西平原,黄河冲积淤堵了河道。经年累月下来战争的烽烟,民生凋零。这条河年久失修,以致杂草丛生,几近湮没,失去其排水功能。现如今,小湄河湿地公园的开发建设让它焕发新的生机。

小湄河的水不是奔腾的姿态,而是“漫”的。夏日的河水映照着岸边的绿色,使水成了淡翡翠色。阳光洒在平静的水面上,给水又增加了一层魅力。偶尔有蜻蜓点水,偶尔有鱼儿摆尾,水面便会泛起一圈又一圈的涟漪。还有野鸭和水鸟偶尔在水中游动,给水增添了更多的魅力。

河岸边的水草在水底招摇,根须冒着透明的气泡。偶尔有小鱼翻出水面,发出一声脆响,荡开一圈圈涟漪。

河中的水草已经魅力无限了,更何况还有荷花与荷叶呢。荷花是君子的象征,是高洁的代名词。粉色的荷花带着白色的花边半开着,宛如荷花仙子。我想,小湄河的荷花也应该属于湄河之魅的一部分吧。

如果说水之魅已经令我们动心动容,那么生灵之魅才是真正的魅力所在。

偶有白鹭,站在水中央缩着一只脚,偶尔扇一下翅膀,便惊飞了芦苇丛中的麻雀。岸边柳树上有布谷鸟在叫,那声音被河水浸润得软软的。

有鸟就有虫,夏季的蝉绝对是主角。蝉在树梢上扯着嗓子叫,声嘶力竭中藏着夏天的热烈。树下草丛中还有蛐蛐在迎合,低低的声音,好像怕人听见它们说的悄悄话。一只蝴蝶飞来,停在岸边的野花上面,看到我们过去,翅膀一扇带起一阵花香。

还有一种魅力是幽静雅致的魅力,这个地方不能说人迹罕至,但绝对曲径通幽。清晨,我们去得早,偌大的公园里,只有我们夫妻二人和一位清洁工人。我们互不干扰。比起热闹,我更喜欢这样的清幽。我和妻子说,我之所以特别喜欢来这里,就是因为这里的人少。

在这里,我可以沉思,可以遐想。其实我只想静静的沉浸在小湄河的魅力里。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再仔细端详那四个大字:湄河之魅。这四个大字好像被小湄河的魅力浸润得更加柔软了,行楷似乎已经飘渺了,朦胧了。这里只有四个大字,没有署名,这四个字是谁写的?也许是拓自古人的字吧。

小湄河的魅,原不是哪一处风景,而是历史与现代的交流,是水与光的缠绵,是鸟与虫的合唱,是人与草木的相安。是这个夏天的荷香把最温柔的部分都隐藏在这方湿地里,和我们一起来迎接这个秋天。

2025-08-28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5359.html 1 湄河之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