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光耀 原野丰
■ 辛淑英
处暑,其意“出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亦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此时节天高云淡,原野一派丰收盛景。
农谚说,处暑有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古人记录物候,注重凝练直观。他们通过观察鹰捕猎、万物肃杀、谷物成熟等自然规律对应物候,既反映自然的流转变化,更藏着“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寥寥数字,道明了处暑的本真。俨然一位温厚老者,站在夏末秋初的路口,一手拂去三伏余燠,一手牵起新凉,在二十四节气的轮回里,写就一段承前启后的光阴。
这份本真更体现在古人观天时的敏锐,骄阳虽烈,却再难聚起灼人的暑气,便以“处暑”名之。《说文解字》不仅释“处”为“止也”,更增添了“从夊,几止者”,像人要坐下歇息,说明天地从躁动转向沉静的姿态。显然,与小暑至大暑时“暑气渐盛”不同,处暑的“暑”是收束,如戏台压轴的角儿谢幕,余韵未了,却已为新场铺垫氛围。
此时的田野,是孩子们的最爱,割草间隙总少不了一场野炊。先逮蚂蚱。青、黄蚂蚱肥硕,一蹦丈远,趁其暂歇,屏住气息猛一扣手,掌心里便多了个乱蹬的活物。把蚂蚱串成串,留一人挖坑,其他人分头去捡柴、掰玉米、扒地瓜、拔豆子和花生,不多时都满载而归。浓烟过后,噼啪声里飘出焦香,太烫了,吸溜着嘴啃咬。等草筐割满,地瓜也闷熟,扒开泥土的瞬间,香甜气息四溢……《诗经·七月》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在野”,记录古代儿童田间捕虫嬉戏的情景。古今儿童的天性,原是相通矣。
星空的变化,处暑也愈发鲜明。《诗经·豳风》里“七月流火”的“火”指的是大火星,意为夏历七月(公历8月、9月,含处暑前后),大火星的位置逐渐西沉,提醒人们暑热渐退,寒气将临。却因“秋老虎”倔强的热,晒得庄稼叶子打卷,农人们更盼着一场秋雨来缓解旱情。可天空偏就晴朗,这时,他们便架起水泵浇田,让缓缓水流绕过每一棵庄稼。再抬头看那像褪了色的秋阳、湛蓝天空缓缓游移的白云,古铜色的脸上便笑出白牙。
经一场水的滋养,农作物茎秆挺直,籽粒越发饱满硬实,苞皮、荚壳由青转褐,棉桃也咧嘴笑开了白花,田野处处“禾乃登”的景象。天空多了成群的麻雀,赶跑了,人一转身,又黑压压地轰然飞来。
三候流转间,藏着自然的时序密码,更像自然界的“中场哨”,宣告生长旺季渐入尾声,催促收获的序幕拉开。
“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的情景也尤为真切。家家户户忙着修缮粮仓,腾出大小粮囤,补缀口袋,为储存即将收获的粮食做准备。农人们披星戴月,沉甸甸禾穗抱满怀,装车运到晒场。若遇秋雨,抓紧遮掩,天气晴好,又摊开晾晒,一年的希冀都系在这忙碌里。
暮色四合,晒场的空气中浮动着干燥的谷物清香。农人蹲一旁,摸出旱烟袋,火光明灭间,处暑的风,带着清冽拂过脸颊,仿佛在说“暑气已止,收获正酣”。这便是节气的深意,不疾不徐,却让每一份付出都有回响。
处暑的收获,是耕耘的馈赠。在晾晒谷物的间隙,农人们看云卷云舒,听虫鸣渐稀,感知着时光的厚重。这种收获,是物质的丰足,更有精神的从容。